
“儒”,一個“人”一個“需”,人之所需,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以來,通過后人的不斷繼承與發(fā)展,儒家思想的合理內核一直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內核和處事智慧,可以說,我們不了解儒家、不了解孔子,我們就沒法了解我們中國人為什么是今天這個樣子。

楊立華,北大哲學博士,現(xiàn)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2011年被評為“北京大學十佳教師”。2017年入選首屆“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近年來主要著力于宋明哲學及魏晉哲學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宋明理學十五講》、《中國儒學史》(宋元卷)、《郭象〈莊子注〉研究》、《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和《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譯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宋代思想史論》、《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帝國的話語政治》等,發(fā)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


學習從晨讀開始,靜心從閱讀開始,收獲從發(fā)聲開始。讓我們用晨讀開啟一天的學習之旅。

課程正式開始前,班主任粟老師帶領同學們向本次課程主講導師楊立華教授行師生禮。
課程筆記
《老子》的哲學
一、從馬王堆帛書《老子》說起
二、《老子》的核心概念——用
三、《老子》第一章的問題
1、文本問題
2、無欲與有欲
3、生與成
四、何謂“有生于無”
五、“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六、“以無為用”的人生智慧
七、《老子》的政治哲學——無為
八、以用證體的哲學
孔子的哲學
一、關于《論語》
二、孔子哲學中的“性與天道”
三、“性相近也”
1、悅與樂:對幸福的追求
2、自我保存
3、自我實現(xiàn)
4、成己與成物
5、仁
四、孔子論仁:
1、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3、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5、心靈的主動性的充分實現(xiàn)
五、天道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六、人性與天道
七、明體達用的道路

自在北清國學項目發(fā)起“讀經(jīng)典”活動以來,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到“讀經(jīng)典”的行列中來,本次課間班主任粟老師公布并表彰了本月讀經(jīng)典活動中表現(xiàn)突出的十二位同學:王忠耀、高宇、張義、鐘麗、李娟、王志軍、曹蓉、李永紅、石俊峰、浦朔、付小鳳、阿瑛,并現(xiàn)場頒發(fā)證書及獎品,本次課程導師楊立華教授為獲得表彰的同學頒發(fā)了”北清智庫二O一八年度十一月學習明星“獎并親切合影,同時鼓勵同學們繼續(xù)堅持誦讀經(jīng)典原文,每天堅持誦讀定能改變一個人的容顏和精氣神!

兩天課程結束后張義同學代表國學37班全體同學對楊立華教授的精彩授課表示感謝并送上祝福。
第一天課程結束后,國學37班進行了隆重、緊張、有序的班委選舉,經(jīng)過小組推舉候選人、競職演講、投票以及現(xiàn)場唱票等環(huán)節(jié),選舉產(chǎn)生了以班長王志軍同學為代表的班委領導服務班子。

自在北清國學項目發(fā)起“讀經(jīng)典”活動以來,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到“讀經(jīng)典”的行列中來,本次課間班主任粟老師公布并表彰了本月讀經(jīng)典活動中表現(xiàn)突出的十二位同學:王忠耀、高宇、張義、鐘麗、李娟、王志軍、曹蓉、李永紅、石俊峰、浦朔、付小鳳、阿瑛,并現(xiàn)場頒發(fā)證書及獎品,本次課程導師楊立華教授為獲得表彰的同學頒發(fā)了”北清智庫二O一八年度十一月學習明星“獎并親切合影,同時鼓勵同學們繼續(xù)堅持誦讀經(jīng)典原文,每天堅持誦讀定能改變一個人的容顏和精氣神!

兩天課程結束后張義同學代表國學37班全體同學對楊立華教授的精彩授課表示感謝并送上祝福。
第一天課程結束后,國學37班進行了隆重、緊張、有序的班委選舉,經(jīng)過小組推舉候選人、競職演講、投票以及現(xiàn)場唱票等環(huán)節(jié),選舉產(chǎn)生了以班長王志軍同學為代表的班委領導服務班子。


兩天的課程短暫而快樂,返程的路上,愛學習、愛思考、愛分享的同學們依然不忘勤學惜時,善思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