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一下移動化浪潮中的微博業(yè)務,其邏輯線如下:
1、用戶行為移動化。
2、用戶時間與注意力轉移,互聯(lián)網(wǎng)經濟也會轉移。
3、錢從何處來?企業(yè)還是個人?
4、如果是企業(yè),如何為它服務提供價值,服務能解決企業(yè)什么問題?如果為企業(yè)提供廣告,它比門戶或其它形式的廣告更有效率嗎?如果是幫企業(yè)直接賣產品,它比電商更有優(yōu)勢嗎?
5、如果是用戶,又能為用戶提供什么價值,說服小氣的中國網(wǎng)民為價值掏錢?價值到變現(xiàn)的過程是否困難?在變現(xiàn)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什么樣的配套,它們現(xiàn)在成熟嗎?如果現(xiàn)在沒有,未來會不會有?
從企業(yè)角度來看,收入要么是來自企業(yè),要么是來自用戶,或者二者兼有。本來還有公共領域的,這個先放一邊,與新浪沒太多關系。
門戶業(yè)務,廣告來自企業(yè)的投放。收集用戶,按不同的產業(yè)職能劃分,廣告的價值就體現(xiàn)出來了,剩下的事就是讓 銷售 拼命拉客投錢。微博攢下不少用 戶,但分類更難,碎片化的人和信息如果不能更好的管理,構不成精準的子目標群,廣告價值就會被壓低。如果分類好了,廣告則澎湃而來。有人說微博要學習“長 尾理論”,主打小廣告;長尾理論只有在統(tǒng)一的技術模式下才威力無窮,否則尾巴越長,消耗資源越多,再大的企業(yè)也會累死。在小廣告上要創(chuàng)新太 難,Twitter成立這么多年,廣告并未長成參天大樹,建樹不大。
新浪嘗試電商是將眼光轉向用戶的錢包,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領域,可讓用戶掏錢更難。要打用戶錢包的主意,放眼看去,內容收費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行得通, 但中國沒這慣例,微博上要走通就更是困難了。搞電商?目前實在看不出比淘寶、京東有何優(yōu)勢。也許新浪天資聰慧,未來可以搞個“微幣”,像QQ的“Q幣”一 樣,讓大伙來充值。好吧,用戶充值進去,買什么呢?這個什么,新浪在思考,現(xiàn)在有了一個粗步、但看似無奈的答案:我們當超市,由第三方供貨,好貨留下,壞 貨滾蛋,我們要當平臺。
總結一下,微博似乎處在一片“價值迷霧”之中,面對的是四面八方涌來的難題,新浪被這難題之霧圍住。要解決海量的難題,就要先區(qū)分難題的主次大 小。可放眼一望,這難題大的大不了多少,小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怎么辦?找不到康莊大道,其它企業(yè)又提供不了路標供參考。于是,只好先投“人”問路:一拔 人向東,一拔人向西,步子慢點,去探探路。這種做法就是“平臺”式做法,難題這么多,無法用一個法子一次性解決,就只好讓各部門各大將去各個擊破,時間長 了,有些問題無解便放棄;有些大問題越來越小,解決了利益不大,便放緩投入;有些問題現(xiàn)在小,但容易找到解決辦法,隨著問題越變越大,解決后的利益越來越 大,好,投錢投人,將它做大做成主心骨。
這樣一想,新浪的重組,并不是真的找到了大獵物,要召集人馬狩獵去,而是想把人放出去,去物色小獵物,尋找未來能成長為恐龍的小獵物。從今往 后,曹國偉先生就得當個牧場主,將軍們征戰(zhàn)歸來,匯報說:“物色XX獵物一頭,不知現(xiàn)在殺,還是放著未來殺。”這獵物前所未有,判斷它未來的價值變化,這 就是曹國偉的重任。至于大豬物“門戶”,就留給杜紅吧,喂養(yǎng)方式不同,還是別混在一起的好,免得亂上添亂。其實回頭一看,新浪在門戶之外物色了“微博”這 一小獵物,將它養(yǎng)大,吃掉同類大上加大,道理是一樣的。
新浪面臨的“價值迷霧”,也籠罩著整個移動產業(yè)。如果將整個移動產業(yè)看作一個企業(yè),它的動蕩與不安,與新浪又何其相似。筆者擔心的是:多事之 秋,以靜制動是否更好?在沒有確定“大獵物”之前,匆匆發(fā)兵,久經折騰,是否會影響士氣?迷亂之中,是否會導致軍心不定,將帥流失,甚至內哄?
最后,我們再試探性的思考一下微博是什么,它要干什么,又應該干什么?
用戶說:“我要買iPhone,到哪里?”于是有了百度Google。用戶說:“我要買車,麻煩推薦幾款?”于是有了垂直汽車門戶。用戶說:“我這里沒有海寧皮衣?”淘寶于是讓你遠程采購。
新浪微博在視頻廣告介紹中說:“什么是微博?微博的基本定義是一個交流平臺。在這里,你可以和朋友、同事、老師、同好,隨時交流……在這里你可以交到新朋友……微博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
至少在目前來看,微博和博客一樣,給人們一個表達自我的地方。
交流平臺,真是一個老朋友一樣的詞匯。郵箱、BBS、博客、社交網(wǎng),都是風云一時的交流平臺。當然還有IM。但交流平臺往往是優(yōu)勢最明顯,擊敗了前輩, 劣勢最明顯,被后輩擊敗。IM雖然長壽,但也有許多企業(yè)在該產品上敗北。表面上看,好像是技術在革新,后浪推前浪,深入一想更多則是用戶并不滿意產品提供的“交流”解決方案。為什么?用戶總是想在技術的兇猛下,一步到位解決所有交流問題,但產品總是只能很少的滿足一部分需求。
筆者以為,交流分兩種:一是功利 的,我有錢,想投資你,你有什么值得我投資的,來,交流交流;一種是非功利的,瞎轉、閑聊、志同道合、找樂子等等。當然還有很多是介于二者之間的,比如, 某某找一夜情,加入QQ群,這是功利的,還是非功利的?追求的夢中情人在QQ上,你加她,因為她有錢,是功利的,還是非功利的?你用QQ與同事建立群,保持工作上的溝 通?這是功能的嗎?細細一想,許多不功利的行為,都有功利的目的?,F(xiàn)在的不功利,也可能是在為未來的功利投資。在網(wǎng)上,完全無目的交流,一定馬上凋零。
網(wǎng)絡產品越靠近“功利式”交流,越容易賺到 錢,它的穩(wěn)定性、粘性也越高;越是“非功利”的越難維持,因為這些用戶喜歡跑來跑去,它們追求的新產品帶來的愉悅感,但這種愉悅感很快會被無聊、陌生、浪 費時間、膚淺等等負面情緒給折磨死,此時,如果沒有“目的”作為掛牌,讓用戶心甘情愿抵抗產品的負面侵蝕,他們就會毫不留情遷移,遷到目的性更明確的平臺去,最終的結果就是:這個平臺也插一腳,那個也插一腳。
于是,交流變成了一種流 浪。如果我想長篇大論向上司反映高見,郵箱;如果想和某人談心,IM;如果想看看朋友寫的美文,進空間或者博客……沒有一個能完美兼顧所有交流問題。微 博,你能做到嗎?當某一天,想賺錢的用戶玩微博,能輕易找到客戶;想找戀人的朋友能輕易找到夢中的愛人;想買東西的人,能買到0.1折產品……微博就成功 了,成了一個宇宙無敵的大平臺。但是:這還是微博嗎?它是一個表達平臺,還是交易平臺了?不用理會,因為我武斷地認為:一切交流平臺都是表達平臺,一切平臺都是交易平臺,有的交易金錢,有的交易感情,如果什么都不交易,就很容易被淘汰。
最后殺個回馬槍吧!新浪的重組,客觀地折射出互聯(lián)網(wǎng)當今的業(yè)態(tài):“用戶,你為何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請問,我如何將你留下。”不用思考,最傻的人也可以給出答案:“要么你給我錢(滿足個人功利心),要么你給我情,我才有持久捧場的理由。否則,別人給我錢,我去也,還要帶走一片云彩,讓你的天空不復存在;如果你不給我情,我去也,還要感嘆一番世態(tài)炎涼,讓這里的世界觀陰風陣陣。”我相信,新浪嘗試微博商業(yè)化,就是要從用戶的功利心著眼殺一條路……我相信,只有先滿足功利的平臺才是穩(wěn)固的,相比感情(愛、恨、笑、哭、感嘆、友情、親情),功利更能固定人心。社會如此,映照社會的網(wǎng)絡——何嘗不是如此?
如果新浪微博要成為平臺,獲得商業(yè)上的成功,必須讓人愉悅地達到功利目的。做到了,恭喜你,新浪,天下是你的了!做不到,剛才說的話,麻煩快速給我,我好留給未來的新秀。也許是我過慮,交流平臺的人好像是反功利心的……(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