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騰訊的產品、百度的技術、阿里的運營”這種說法,早已深入人心。雖然與其他互聯(lián)網巨頭相比,騰訊似乎是產品的最佳孵化器,尤其是在微信所代表的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業(yè)界對騰訊一直贊譽有加,但在光環(huán)之下,騰訊并不是不會犯錯。
創(chuàng)業(yè)家&i黑馬梳理了騰訊曾經的產品“陣亡”榜。昔日騰訊“失敗”產品的列表中,包括了騰訊拍拍、搜搜、朋友網、微博、微視等產品,涉及了電商、搜索乃至社交等領域。創(chuàng)業(yè)家&i黑馬在騰訊“做死”的產品里,也挑選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通過梳理分析,嘗試一窺騰訊產品路線的發(fā)展軌跡。
拍拍網
誕生時間:2005年9月
結果:2014年拍拍并入京東,2016年4月,拍拍網所有業(yè)務徹底關停。
失敗主因:京東也救不了迷惘的C2C
2005年,騰訊開始了多元化的征途,電商是其重中之重,2005年9月上線的拍拍網就擔當了這個重任。QQ的龐大用戶基數讓拍拍的早期發(fā)展比較順風順水:Alexa數據顯示,拍拍運營100天后就位列“全球網站流量排名”前500強。
不過,還是應了馬云的那句話:“打敗淘寶的不會是第二個淘寶。”拍拍作為跟隨者,除了亦步亦趨之外,并未找到自己的壁壘,反而是淘寶通過“支付寶”等顛覆式創(chuàng)新,迅速確立“搜索+電商”的護城河,壟斷了C2C電商。
面對勁敵,馬化騰也逐漸放棄了自己做電商的執(zhí)念,將電商野心轉交給了劉強東——2014年3月,騰訊將拍拍、QQ網購等電商業(yè)務全部并入京東,并用2.14億美元+電商業(yè)務,換取了京東15%的股份。然而,京東似乎也救不了已半死不活的拍拍,京東最后以“無法有效杜絕假冒偽劣商品”為由,宣布于2015年12月31日停止提供C2C拍拍網平臺服務,并在2016年4月徹底關閉拍拍所有業(yè)務。
騰訊搜搜(SOSO)
誕生時間:2006年3月
結果: 2013年9月,搜搜業(yè)務并入搜狗
失敗主因:燒錢也無法實現(xiàn)對勁敵的彎道超車
與電商一樣,搜索這塊肥肉也在騰訊的多元化征程中被馬化騰盯上。2006年3月,SOSO正式發(fā)布,此后一直穩(wěn)步發(fā)展。2009年,咨詢公司尼爾森的數據顯示,SOSO在國內的市場份額超過了谷歌,僅次于百度。2010年谷歌退出了中國大陸,SOSO用高薪吸引了不少原谷歌高管和技術人才,騰訊也給予了SOSO更多的資源,在同年成立了SOSO搜索事業(yè)部。
擁有豪華配置的SOSO在2011年推出了各種新產品,但都沒有實質性突破,搜索到的內容還是時不時會讓人想吐槽,這在市場沒壟斷的情況下是致命的。此外,騰訊并沒有嘗到搜索業(yè)務盈利的甜頭,反而一直在燒錢——2011年11月,騰訊前首席技術官熊明華稱:“已在搜搜投入12億元研發(fā)經費,2012年繼續(xù)投入近10億元資金。”再加上SOSO產品線調整、高層動蕩等原因,讓這個昔日的明星業(yè)務迅速衰落。
2013年9月,騰訊宣布以 4.48 億美元戰(zhàn)略入股搜狗,并將搜搜和 QQ 輸入法并入搜狗業(yè)務,騰訊持有新搜狗 36.5% 的股份。
不過,被并入搜狗雖然意味著SOSO的某種失敗,但四年后搜狗赴美上市時,馬化騰可能是王小川身后笑得最開心的一位。
朋友網
誕生時間:2008年8月
結果: 2017年8月6日宣布停止運營
失敗主因:輸掉了與QQ空間的PK
朋友網是一個基于QQ關系鏈、倡導實名社交的網站,前身是2008年8月開始公測的QQ校友。騰訊希望用朋友網來對抗當時風頭正盛的人人網。 2011年 7月,QQ校友正式改為朋友網,隨后也迎來了它的巔峰時刻:2012年二季度朋友網宣布月活達到了2.48億(QQ空間為5.89億),而當時人人網的月活只有4000多萬。
雖然看似超過了人人網,但朋友網卻面臨與QQ空間的對決。朋友網雖然也能依靠QQ獲得數億月活,但它所擁有的功能、用戶群體,都與QQ空間存在高度重合,馬化騰甚至坦白騰訊“內部還在PK”。
最終,數據上稍遜一籌的朋友網輸掉了這場戰(zhàn)斗,于2017年8月宣布停止運營。而昔日的外部最強對手——人人網,早已轉型直播平臺。畢竟,通過微信和QQ空間,騰訊已全面覆蓋各年齡層人群的熟人社交,不再需要一個略顯“雞肋”的朋友網。
騰訊微博
誕生時間:2010年4月
結果:2014年7月宣布停止更新,騰訊微博事業(yè)部被撤銷
失敗主因:做微博的跟隨者卻沒有突破
2010年可謂是“微博元年”,新浪微博來勢兇猛,各互聯(lián)網巨頭緊隨其后推出自家的微博形態(tài)產品。騰訊也于2010年4月開始了微博內測,并于一個月后正式開放用戶邀請注冊。
騰訊微博雖然背靠QQ這一入口,用戶群足夠大,產品在設計上也挑不出太多毛病,但在騰訊內部,微博也面臨與朋友網一樣的同類競爭。微博的產品定位一直比較模糊,與騰訊內部產品(如QQ空間、“說說”等)在功能上有一定的重合,內部的資源競爭十分激烈。而從外部競爭環(huán)境來看,騰訊微博定位于“防守型”產品,作為新浪微博的跟隨者,它在功能上并未有突破,而且運營能力也差強人意——僅以邀請體育名人入駐為例。
新浪會選擇一些善于制造熱門話題的體育媒體人(如黃健翔等),而騰訊則是邀請像劉翔這樣的奧運冠軍,后者并不懂內容,發(fā)布的微博稀松平常,很難引爆話題、持續(xù)吸引粉絲。
掙扎之后,騰訊微博只剩下一堆雞湯和營銷內容。最終,騰訊微博2014年7月宣布不再做新功能,只維持基本的運營,而騰訊微博事業(yè)部也被撤銷,部分員工被分流至騰訊微視團隊。
騰訊微視
誕生時間:2013年9月
結果: 2017年3月,騰訊宣布微視將于4月10日起關閉
失敗主因:沒有微博助力,“8秒”短視頻競爭優(yōu)勢弱于對手
短視頻應該是這幾年最火的領域之一,騰訊其實早在2013年就有所布局,微視就是在這個領域最重要的落子。微視定位于開放關系鏈的8秒短視頻分享平臺。彼時微信的爆紅,讓騰訊對于自家的社交產品信心十足,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微視能延續(xù)產品神話,馬化騰甚至親自拍攝短視頻進行宣傳,微視也邀請了一眾明星站臺。這樣燒錢的推廣效果顯著,2014年春節(jié),微視日用戶數一度高達4500萬人。
然而,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微視似乎栽在了“8秒”這一設定上——過短的拍攝時間讓微視局限于生活日常的記錄,只能是社交的補充,而秒拍、美拍等通過更長的時間設定,能讓用戶提供更豐富、完整的內容。后者的模式也逐漸得到了市場的證明,用戶增長速度明顯強于微視。
當微視反應過來、加長時間時為時已晚。加之早期短視頻社交嚴重依賴于微博平臺的帶動,美拍、秒拍都充分利用了與新浪微博的合作迅速發(fā)展,而微視本可以依賴的騰訊微博,此時已經奄奄一息。失去微博加持的微視還發(fā)現(xiàn),微信在2014年10月新推出了“小視頻”功能,這與自己的功能幾乎完全重合,自己的角色愈發(fā)尷尬。
作為短視頻領域的先鋒,微視可謂起了大早、趕個晚集。2015年3月份,微視被并入騰訊視頻,2017年3月,騰訊最終宣布微視4月10日起關閉。
QQ旋風
誕生時間:2008年
結果: 2017年9月宣布停止運營
失敗主因:下載工具被時代淘汰
“下載”曾經是PC互聯(lián)網時代的“剛需”。此前,幾乎每個網民都會遇到網絡帶寬不夠的情況,需要利用下載軟件盡可能快速將視頻、資料、軟件等內容下載到本地。
對于這么大的市場需求,騰訊自然不會放過,并延續(xù)一貫作風推出了QQ旋風這一下載軟件,以期依靠QQ的龐大用戶群+免費的噱頭搶奪迅雷的市場。這樣的策略在初期依然是可行的,QQ旋風也因此迅速成長,市場排名一度僅次于迅雷。
但是,曾經的剛需并不意味著永遠的剛需。網絡帶寬的提升、PC全面轉型移動互聯(lián)網、移動端應用市場等等原因出現(xiàn),都讓人們不再依賴于QQ旋風、迅雷這樣的下載工具。與騰訊其他失敗產品失敗的原因略有不同,QQ旋風的下坡路更多出自外部市場的變化。同時,下載資源的版權問題也日益凸顯,QQ旋風和它的同行一樣,不得不面對日益變得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最終宣布停止運營。
騰訊OS(TOS)
誕生日期:2015年3月
結果: 2017年6月宣布停止服務
失敗主因: 第三方ROM市場的萎縮
TOS是騰訊基于安卓進行開發(fā)的第三方智能手機系統(tǒng),為智能手表、微游戲機、虛擬現(xiàn)實產品三大智能硬件提供系統(tǒng)解決方案。騰訊2015年正式宣布推出“TOS+”智能硬件開放平臺戰(zhàn)略,并發(fā)布TOS系統(tǒng)。
2016年6月,騰訊聯(lián)合富可視公司聯(lián)合推出了富可視藍鯨S1手機,這款手機搭載Tencent OS 2.0操作系統(tǒng),但這并沒有在市場上濺出水花——此時用戶對第三方ROM的需求已經不再強烈,安卓官方系統(tǒng)逐漸成熟、國內定制化系統(tǒng)也已基本完善,第三方ROM因此加速衰落。
與QQ旋風的失敗類似,TOS的失敗更多應該歸因于市場需求的變化,最終于2017年6月宣布停止服務,而BAT也只剩下阿里還在堅持做云OS。
騰訊在產品多元化的過程中,初期也過度依賴于QQ的龐大用戶群,并通過模仿+免費的方式擴張,這也讓PC時代的騰訊一度成為眾矢之的,面臨糟糕的競爭與輿論環(huán)境。而在內部,騰訊一直延續(xù)內部產品的競爭機制——雖然確實能讓做得更好的產品脫穎而出,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產品其實只是輸給了內部的競爭對手。
2010年的3Q大戰(zhàn)對于騰訊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這一事件讓騰訊開始從封閉走向開放,此后的產品路線逐漸改變?yōu)橹鲃勇?lián)合+投資(搜搜、拍拍等案例都是最好的證明),從而建立了良好的騰訊生態(tài)。接下來,騰訊在產品上還會有哪些創(chuàng)新?這值得我們繼續(x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