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經理人之所以能通行全世界,并且保持長盛不衰,和哈佛人的自我超越能力有極大關系。人類在發(fā)展,科技在發(fā)展,世界在發(fā)展,一切都在發(fā)展中前進,不能超越自我,比人被淘汰。哈佛人的超越自我能力,是他們保持長盛不衰秘訣,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自我激勵
一般人都喜歡把目標訂得很高,目標是個人的愿望,也是夢想。所以為了讓它具體化,自己就必須不斷的付出努力與接受挑戰(zhàn),而這也就是對自己的極限挑戰(zhàn)。在此之前,不妨先看看自己現(xiàn)在是處于怎樣的狀況下。
(1)體力與氣力都十分強的狀態(tài);
(2)體力已經到了極限,但氣力還很強;
(3)氣力已經到了極限,但體力還很強;
(4)體力與氣力都已到了極限。
大致的情況是以上四種狀態(tài)中的一種,但是大多數的人會呈現(xiàn)第四種狀態(tài),要如何才能使“氣力充實”呢?首先,請檢查下列三種狀況。
(1)是否很渴望?
(2)是否有竟爭意識?
(3)人生目標是否訂得太高?
其次,再檢查“體力充實”的評分。
(1)是否以自我為中心?
(2)是否感覺到自己已有遲鈍的地方?
(3)成功的經驗是否浮現(xiàn)在腦海里?
不知你個人的情況如何?
根據實際經驗顯示,大部分的情形是渴望度不夠,而且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出現(xiàn)了遲鈍現(xiàn)象卻沒發(fā)覺到。
(1)意欲——渴望、希望、愿望;
(2)能力——達成力、持續(xù)力、創(chuàng)造發(fā)展力;
(3)運氣——有所謂一提拔二運氣三能力的說法。只要有能力,好運一定跟著來
這三項的組合,是決定事情成功的要素。此外還必須加上氣力與體力,這樣才能達到人生的目標。每個人都有其幸運或倒霉的事,雖然也有與生俱來的幸運,但是命運終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神話中有一位專門為人們帶來幸運的“幸運女神”,雖然她是位女神,但是她的頭發(fā)只長在前額,后腦勺是不長頭發(fā)的。所以只要她一從你眼前經過,你再怎樣想盡法子把她拉回來,那都不可能的事,因此幸運也是一種機遇(CHANCE)。由此得知,你必須養(yǎng)精蓄銳地等待幸運、機遇,當好運經過你身邊時,就應該一把抓住它。所以你必須經常保持充裕的氣力與體力。而且必須要有確確實實的時間管理與健康管理。“是否已決定在某些時間里,做點有益身體的事?”“一天二十四小時是否隨便一晃就過了?”“是否一天一天地愈接近自己的夢想或愿望?”該做的事如果確實去做,好運一定會跟著來,而且肯定地說:“你的人生必定是個充滿著:“GOODLUCK”的人生!”
二、自我改變
當我們覺得自己是個無辜的犧牲者時,我們就無法運用自身所擁有的資源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因為我們所謂的“犧牲者”意味著自己毫無自主權,只是受控于別人的被動產物。
1.無力面對現(xiàn)實
“自己負責,自我挑戰(zhàn)”,是一項值得倡導的價值觀。人們逃避責任,無法真正面對問題的情況時,至少有下列三種反應形態(tài)。
(1)過度順從型。
有些人對任何問題或情境不做反應也不做抉擇,只是等待別人的指示,依賴他人,對于別人所提出的解決方式毫不考慮地接受,覺得自己能力不如別人,自信心不強,耽心自己犯錯,而無法提出主見。
(2)自滅威風型。
每個人都有程度不等的無助感,但如果徹頭徹尾覺得無助,整個生命被各種困擾所擊潰而跌入萬丈深淵,則很難自拔于復雜困境。許多人經常使自己陷入被動的情緒中,他們常對自己說:“我辦不到”、“我無法應付”、“這行不通的”、“我試過,沒有用的”、“太難了,毫無希望”、“不可能的事”等,這種自滅威風的內在談話,可能來自過去失敗的經驗,也可能由于觀察別人的挫折而阻礙自己的勇氣,這種打擊自信心的“臺詞”使我們在開始時,便陷入困境,因此無法自我突破。
(3)火山爆發(fā)型。
還有一部分人發(fā)生問題或面臨困境時,總認為是別人的過錯,經常不分清紅皂白,便破口大罵或訓誡別人,漫無節(jié)制地指責甚至攻擊他人,毫無效率又缺乏理性。剛開始時或許想應該抑制自己的情緒,但往往情緒隨即像洪水決堤般地爆發(fā)出來,無法自我控制,同時傷及他人,最后事情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更加惡化。
三、自我挑戰(zhàn)
另一種反應方式是“自我挑戰(zhàn)型”,透過它我們可以發(fā)揮“自我效能”。自我挑戰(zhàn)的生活態(tài)度具有以下的一些重要假設:
(1)如我愿意選擇,事情就能夠改變。
(2)我在生活中處理問題的資源(能力)和發(fā)展的機會,多半要大于我自己所假設的程度。
(3)我本身和他人常常高估了我自己心理脆弱的程度。
(4)我的態(tài)度和行為在我面對它們之后,都能朝向我想要的方向改變。
(5)我跟自己說話的方式形成了內在對話的生活劇本,它將導引我的生活方式,因此,改變我跟自己說話的方式,就會改變我的生活方式。
四、“概念”與“基模”的重建
心理學家麥肯鮑認為:一個人若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概念。概念重建(Reconceptualization)的目的,是要讓人對事件重新界定,使他從中獲得新的了解,并從中一擁有行為改變所必需的可控制感和成功的希望。另一位心理學家貝克(BECK)認為:一個人陷于無助或憂郁,是由于他持有負面的認知思考方式。他舉出認知三元組的典型癥候:
對外界的負面認知→依賴他人
對自己的負面認知→企圖逃避
對未來的負面認知→心情憂郁
意志頹喪→自殺意念
他認為持有負面認知思考的人,會在情境中選擇性地注意某些刺激,將之組成類型,構成個人對此情境的了解。雖然不同的人會將同一情境構面不同的了解,但特定的一個人往往傾向于對相似的事件做相同的反應。對同類情境規(guī)則性做相同的解釋。是因為個人擁有相當穩(wěn)定的認知型態(tài)所致,貝克將這些穩(wěn)定的認知型態(tài)稱為“基模”。
五、自我改變的方法
了解自己的“概念模式”或“基模”,并使它們對事件產生正面意義,提升生活的滿意度,下列方式值得嘗試:
(1)減少武斷推論(ARBITRARY INFERENCE):就是在沒有證據、證據不足或證據予盾的情況下,停止負面的自運化思考。
(2)減少斷章取義(SELECTIVE ABSTRACTION):更正自己的錯誤認知型態(tài),抓住明顯的訊息和情境脈絡,忽略微不足道的片段資料。
(3)減少以偏概全(OVERGENERALIZATION):辨認自己錯誤的基本假設,并防止過度推論,少數的孤立事件,不能推導出普遍性規(guī)則,更不宜將之應用在其他情境中。
(4)減少錯誤的重要性評估(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把不重要的事看成很有意義,或把很關鍵的事輕描淡寫,都是會錯誤評估事情的真實意義。
(5)減少過度個我化(PERZON ALIZATION):不要把外界無關的事,看成與自己非常有關而焦急緊張不已。
(6)減少絕對的二分法式思考(ABSOLUTIC DRCHOTONUS THINKING):不要常把事物分成絕對的兩邊,如黑白、好壞、高下……并且常把自己分到不好的一類。
(7)增加自我觀察記錄(SELFRECORD):包括自己的思考、感覺、生理反應和人際行為等,特別是對于不適應行為的自我觀察。
(8)增加自我指引訓練(INTERNAL TRAINING):以富有建設性的內在對話來解決語言和行為,取代原有的消極性的內在語言(INTERNAL DIALOGUE)和行為。
哈佛人就是這樣通過自我激勵、自我改變、自我挑戰(zhàn),最終戰(zhàn)勝自我,達到新的高度,實現(xiàn)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