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本就是悟本,無明即是法性,煩惱即是菩提。
(老子)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馳騁田野令人心發(fā)狂。(莊子)墮肢體,黜聰明,吾喪我。(孟子)反身而誠。(孔子)反求諸己。(曾子)一日三省吾身。(禪宗)明心現性。(王陽明) 良知。脫離了對外物的追求,才能真正實現對自身的反思,也是了解自我真實狀態(tài)的唯一手段
王陽明心學“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之體(鏡子,空無一物,照什么才是什么,客觀真實還原),意之動(由本體狀態(tài)瞬間轉換至經驗狀態(tài)),良知(天生具有,本然狀態(tài),心體通透,心懷光明),格物(正事,以誠意,正心的心態(tài)去正事)
莊子之齊物:通過事物相對狀態(tài)的揭示,要求我們超越相對,進入道的絕對。齊物,超越相對,進入道的絕對,才有可能以道觀物。讓人的眼睛換成道的眼睛,以道觀物,萬物一齊。老子之道:超越萬物,無所謂仁與不仁。王陽明心學:無善無惡心之體。
孟子四端之心:惻隱羞愧辭讓是非
王陽明:心外無物。將世間萬物都去關心,都去體恤,都納入到自己的心靈中去關懷,人與天地合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達到人道與天道的渾然一體,而非主觀唯心主義。
浙大董平教授: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狀態(tài),在本質上決定了我們對于事物的態(tài)度。而我們的態(tài)度,在決定著我們對事物的行動方式。我們的這個行動方式也就直接決定了我們這個行動的結果,而我們的這個行動結果又一定需要我們自己去把它承擔起來。
如果是這樣,我們取一種什么態(tài)度去對待我們自己,去對待這個世界,去對待我們所從事于其中的事,那就成了一個很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只有我們的心體是光明的,我們的心體還歸它本然的澄明狀態(tài),我相信我們的態(tài)度才會是公的,才會是公正的,才會是公平的,君子坦蕩蕩。
只有出于公心,以衡準之心,以公天下之心,以原本就是光明剔透良知之本然狀態(tài),去對待這個世界,去承接這個世界,那么我們的態(tài)度就會是公平的,我們所處的結果就會是公正的,那就叫做正義,脫離了這一點談不上正義,那都是私心私欲在起作用。
只有我們的心體光明,我們的世界才光明,這就是我想所的最后的意思。一切理論的研究推導,如果不落實到我么的生活本身,不落實到我們的生活實踐當中,所有這一切理論,對我來說同樣沒有意義。因為跟我不關心,所有我要真正讓這些東西是我關起心來,我們就要把它轉換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用這樣子的一些觀點來拓展我們的生活世界,用這樣子的一些觀點來建構我們自己的思想世界。
王陽明:知行合一。真知就是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王陽明強調:知識的過程必定是通過一個實踐的過程來體現的,最終的實踐也才是知識價值獲得實現的最后境界。
通過兩次完整地聆聽浙大董平教授對于王陽明心學的講授,對自己具有很大的內心觸動與啟發(fā)。
首先,“知行合一”要求我們在知曉的基礎上去執(zhí)行去落實才是真正的知,知道了不去執(zhí)行而是聽從自己的原始的動物性的感覺去行事,不斷地做出違背自己通透心體的事情。堅持知行合一就是要求自己要堅定地執(zhí)行正確的事情,而不是被原生態(tài)的感覺去驅動做事,不要被不良情緒所干擾。知行合一對于我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通過對良知認定的正確的事情的堅持實施。
時時刻刻警醒自己不要落入情緒的陷阱中!理性的光輝與堅定的踐行。
其次,一個人只有心體光明,他的世界才光明。一個人的心態(tài)決定著他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這個態(tài)度又決定著行為的方式,而行為的方式決定了行為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卻又需要自己來承擔。因此必須擁有一個光明的心體,才有可能獲得好行為結果。董平教授強調要“大其心”,來拓展我們的生活世界,來構建我們的思想世界。
由此又想到了花榮在其著述中強調一個男人要擁有“高貴的靈魂”,其實也是一個道理,并且王陽明也是花榮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沒有之一。
第三,理性的光輝與實踐的大道。王陽明心學閃爍著理性的光輝與實踐的大道,強調通過格物來致良知,通過強調無善無惡心之本,閃爍出客觀分析一切事物的理性光輝。
突出強調實踐,知識的過程必定是通過一個實踐的過程來體現的,最終的實踐也才是知識價值獲得實現的最后境界。通過知行合一來驗證知識的價值。
如果你說你博學多才,那你就露一手給大家看看!
第四,圣人道德與商業(yè)生意。如果大家都以圣人之道去面對一切事物,我想這個市場經濟的商業(yè)社會估計難于正常運作,如果大家都舍己為人,那么商品交換難以實施。我的思考是人性道德的升華與市場經濟的生意是兩個互有交集的兩個領域的事物?,F實中是僅有極少數人才能成為圣人,絕大多數人都是凡人,因此這個社會的法則還是為凡人設定的,它的前提假設是合法利己。追求成為圣人或心向往之成為個人精神道德層面的追求,而不能成為當下社會的基本法則。
道德與生意:道德是對公眾利益的遵守及追求生命升華的境界,生意是在合法范疇內的利益最大化。西方人基本將兩者分開看,因為從全然道德層面做生意將不存在現代意義商業(yè)社會,那是人人皆堯舜的理想世界,從這個意義來思考也可以得出當初為何中國這么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源于與中國傳統(tǒng)圣人文化的對接。
所以,生意就是生意,慈善就是慈善。兩者無法融為一體。比爾蓋茨通過微軟這個生意賺錢實現自己在商業(yè)社會的財富價值,又通過梅琳達蓋茨基金這個機構開展慈善活動實現了在道德領域的超凡脫俗與自身生命境界的升華。他罕見地先后在兩個領域都達到了卓越的成就。
最后,立德、立言、立功的首創(chuàng),中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對于先秦古典中國哲學以及對宋明理學的創(chuàng)新型繼承,同時又對儒學融入了禪宗與道教的精華,成為了中國儒學的最后集大成者。當今眾多對王陽明心學用現代漢語及西方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識體系進行粗略解讀就可能會得出陽明心學主觀唯心主義的謬誤之中。
其實,陽明心學高度概括了圣人之道(致良知),同時也給出了實施路徑(無善無惡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并且突出強調知行合一的觀點。同時王陽明獨創(chuàng)性地提出客觀事物的存在具有“寂”與“顯”的狀態(tài)區(qū)分,兩種狀態(tài)既可單獨存在也可同時存在,關鍵是對于不同的關系情境而言。
王陽明的一生都在立德、立言、立功上不斷踐行著,這與西方坐而論道式辯證邏輯哲學家具有很大的不同,恰恰如此也反正了王陽明心學不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