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老子》五千言,又叫《道德經(jīng)》,道是客觀規(guī)律,德是主觀修養(yǎng),所以要明道養(yǎng)德,百姓說知道積德?!墩f文解字》說:“德者,得也。”“得之于心,施之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想要這樣做,別人也想這樣做,所以優(yōu)秀的人都知道養(yǎng)德,因而才有“德育”,教育就是這樣,教師的心得,把真善美傳授給學(xué)生,盡心盡力,就是師德,教育就要立德樹人。
為官之道,為政以德;經(jīng)商之道,以德聚財;國家提倡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四德?!吨芤?middot;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尚書.大禹謨》:“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大學(xué)》:“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為了能理解德的含義和意義,我把中華經(jīng)典中關(guān)于德的重要論述薈萃于此:供大家引經(jīng)據(jù)典,養(yǎng)育德行,希翼春城,民風(fēng)淳厚,德化文明。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論語·學(xué)而》
【譯文】曾子說:“謹(jǐn)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祖先,自然會導(dǎo)致老百姓歸于忠厚老實了。”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用道德來治理國政,自己便會像北極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huán)繞著它。”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用政法來誘導(dǎo)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于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誘導(dǎo)他們,使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xiāng)土;君子關(guān)心法度,小人關(guān)心恩惠。”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做]伙伴。”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中庸這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經(jīng)是長久地缺乏它了。”
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品德不培養(yǎng);學(xué)問不講習(xí);聽到義在那里,卻不能親身赴之;有缺點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哩!”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目標(biāo)在‘道’,根據(jù)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之中。”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天在我身上生了這樣的品德,那桓魋將把我怎樣?”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看見過這樣的人,喜愛道德賽過喜愛美貌。”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
【譯文】有人對孔子道:“拿恩惠來回答怨恨,怎么樣?”孔子道:“拿什么來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來回答怨恨,拿恩惠來酬答恩惠。”
子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
——《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沒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敗壞道德的小人。”
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yīng)該革除的作風(fēng)。”
子張曰:“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論語·子張》
【譯文】子張說:“對于道德,行為不堅強,信仰不忠實,(這種人)有他不為多,沒他不為少。”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論語·子張》
【譯文】子夏說:“人的重大節(jié)操不能踰越界限,作風(fēng)上的小節(jié)稍稍放松一點是可以的。”
注:
本文由劉金橋協(xié)助整理,部分譯文出自《論語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