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不多。凡事都差不多,中國人的口頭禪是“大概、估計、幾乎、相差不大。”胡適先生早年有一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傳》,深刻地揭示了中國人性中的差不多性格。
差不多先生傳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可謂無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也一定聽別人談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因為他是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媽媽叫他去買紅糖,他卻買了白糖回來,媽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個???”他說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他說:“陜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后來他在一個錢鋪里做伙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說:“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結(jié)果遲了兩分鐘?;疖囈言趦煞昼娗伴_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墒腔疖嚬荆疵庖蔡J真了,8點30分開同8點32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總不很明白為什么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牛醫(y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于是這位牛醫(y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y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xù)續(xù)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格言,方才絕氣。
他死后,大家都很稱贊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后的法號--圓通大師。
后來,他的聲名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shù)人都學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胡適
要面子。中國人把面子看得很重,管理者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方能實施有效管理。不少中國人要面子,平時自己蘿卜咸菜省吃儉用,可是朋友來了,卻大魚大肉招待一番,勒緊腰帶花錢買個面子。
中國人是最講究面子,不管在什么場合下,只要是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吵得不可開交,有時還會大打出手,引來大批人駐足觀看,又影響交通。吵架者認為這是為了爭個面子,其實面子丟盡了。
除此之外,中國人性還有一些其它特點,只是不夠典型就不一一列舉。有效管理離不開文化背景,了解中國人的人性特點,對癥下藥,是有效管理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