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以為,自己只要有良好的品質(zhì),就能夠被社會認同。其實不然??鬃诱f:“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敬重而不符合禮是粗野;恭順而不符合禮是諂媚;奮勇而不符合禮是逆亂。諂媚會扼殺慈仁之德??傊?,“禮”就是恰當。
恰當?shù)木唧w含義是什么呢?
荀子對“禮”的看法是:一方面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拉開差距,承認人的身份不同,兩個方面必須兼顧。荀子探討“禮”的起源時提出了這樣的看法:“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yǎng)也。”
一方面,“禮”是養(yǎng)人之欲的。人而有欲不可不讓其得。人人想得其欲,便不免要爭,爭則亂,亂反不得其欲。故每一個人既要得其欲又不能不有所節(jié)制,這就是養(yǎng)其欲。
另一方面,“禮”是顯示區(qū)分的。荀子認為,人之所以能夠組成群體戰(zhàn)勝周邊環(huán)境,是因為有所區(qū)分。“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貧富、貴賤、長幼、親疏,必須有所區(qū)別,區(qū)別就是通過“禮”來穩(wěn)定下來,展示出來。
“分莫大于禮”,荀子說:“分均則不偏,勢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shù)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
總之,“禮”中蘊含的精神是既考慮到每個人的需求,又為了群體結(jié)構(gòu)的維護而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性。正如孔子的高足有若所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禮”以達到“和”的程度為貴,但也不能為了“和”而不講差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還是要講求的。
儒家特別強調(diào)行為背后的文化,這也是“禮”的一個方面。《三國志補注》記載一事:“匈奴遣使人來朝,太祖令崔琰在座而已捉刀侍立。既而使人問匈奴使者曰:‘曹公何如’?對曰:‘曹公美則美矣,而侍立者非人臣之相。’太祖乃追殺使者。”
曹操耽心自己貌丑個矮被匈奴使者蔑視,便讓屬下崔琰冒充自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接見匈奴使者,自己在崔琰身后帶刀侍立。沒想到匈奴使者從舉止形態(tài)中看出崔琰徒有形表之美,無人主之氣質(zhì)。在后的侍者倒是“非人臣之相”。
關(guān)于行為層次,人的眼神、表情、說話的語氣節(jié)奏、行為舉止的做派都能夠透露出文化品味。
例如朋友相見之禮,“子云:‘禮之先幣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祿也。先財而后禮,則民利。無辭而行情,則民爭。故君子于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子云:‘君子不盡利以遺民。’”《詩經(jīng)·小雅·大田》有云:“彼有遺秉。此有不斂穧。伊寡婦之利。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
孔子說:相見之禮是,先行相見之禮再奉上禮物,這是希望百姓先做事情再得到俸祿。反之,先奉上禮物再行禮,百姓就會貪圖財貨。沒有相交往的辭令而只用禮物表達情誼,百姓就會爭奪財貨。所以君子在有人贈送禮物時,如果不能與贈禮人相見,就不收其禮物。例如糧食收割,孔子說:君子不可取盡利益,而要留一部分給百姓。就像《詩經(jīng)》所說,那里遺留點禾把,這里落下點沒收割的稻穗,給寡婦留點利。做官的就不要種田,種田的就不要打魚。
例如君子乘車,“故君子式黃發(fā)。下卿位。入國不馳。入里必式。”君子乘車,遇老人要憑軾致敬;經(jīng)過卿的朝位要下車;在國都內(nèi)不馳騁;進入里門必須憑軾致敬。例如平居時,“毋側(cè)聽。毋噭應(yīng)。毋淫視。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聽人說話不要側(cè)耳聽,不要粗聲大氣地答應(yīng),不要斜眼看人,不要顯出一付懶散的樣子,走路不要露出傲慢的樣子,站著要兩腿直立,不要一條腿偏斜,坐著時不要象畚箕一樣兩腿分開。
荀子講到人倫的各個方面時說:“請問為人君?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請問為人臣?曰:以禮侍君,忠順而不懈。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有禮。請問為人子?曰:敬愛而致文。請問為人兄?曰:慈愛而見友。請問為人弟?曰:敬詘而不茍。請問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請問為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人倫關(guān)系中都飽含文化。君對臣要以禮相待,對眾臣不可偏私;臣要以禮敬君,忠順不怠。父親對兒子要寬厚施恩惠講究禮節(jié);兒子對父親要敬愛而文雅。兄長對兄弟要慈愛而友善;兄弟對兄長要敬順而不馬虎。丈夫?qū)ζ拮颖M義務(wù)而不放蕩,親密而不能是非不辨。妻子對懂得禮的丈夫柔順而服侍;對不懂得禮的丈夫要小心而自警。
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儒家強調(diào)雙方的關(guān)系是文化的關(guān)系,不是主仆關(guān)系。(魯)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關(guān)系不是片面的。君首先對臣以禮相待,臣才談得上忠于君主。臣子忠于君主的前提是有被禮敬的權(quán)利。
孟子的說法更為激烈,他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對于不義的君主,就是不能盲目恭順。
荀子也主張下對上的服從,但不是盲目地服從,而是講求原則。“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臣子固然要忠于君主,為君主奔勞,但忠君奔勞是包含著文化品位的。
“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隕社稷之懼也;大臣父兄,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撟君,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國,謂之輔;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故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作為臣子,除了忠于君主,為君主奔勞外,還有責任促使君主做出正確的選擇、阻止君主有不利于國家的舉動。
◎本文摘自方爾加著《儒家思想講演錄》,轉(zhuǎn)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