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距離偉人毛澤東離世已過去了近四十五個春秋,可時至今日,他的光輝仍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閃耀著,猶如永恒的蠟燭。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中華民族如今的興旺發(fā)達,中國共產(chǎn)黨如今的永垂不朽,離不開廣大的群眾,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倘若沒有毛澤東的領導,中國共產(chǎn)黨不會在僅僅成立二十八年時,就建立起一個嶄新的,讓人民都站起來的新中國。
他是站在歷史潮頭的舵手,他用他無畏的英勇,帶領中國的巨輪渡過驚濤駭浪,走向光明的未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功,在很多外來者眼中是一個謎,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莫說三年,三百年也許都不成,中國共產(chǎn)黨卻在三十年之內(nèi)做到了,著名學者、軍人金一南說:因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若要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功,我們得先理解毛澤東。
跨越山海
毛澤東誕生之日,也是這個國家滿目瘡痍之時,而他不過是出生于湖南韶山一個農(nóng)民家庭的子弟,父親曾因為負債過多而去當了兵,后來回到村子里做點小買賣,積極攢錢,買回了自己的田地,成了中農(nóng)。毛澤東是家中的長子,父親給予他的希望不過是好好學干農(nóng)活,給家中買更多的田地,可少年的毛澤東志不在此。
自童年起,毛澤東便喜愛讀書,在《水滸傳》、《三國演義》中的世界閱盡一個個英雄,那些江湖豪氣、家國情懷深刻地影響了他,讓他的豪情壯志自那個時候就在心中慢慢地生根發(fā)芽。
整個少年時代,毛澤東常去外婆家,外婆家的藏書和表兄從新式學堂帶回來的新書極大慰藉和豐富了他的生活,更引領了他未來的方向。他通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鑒》這些歷史著作,也接受西方的文化,他在書本中汲取知識,也在書本中增長才干。
父親并不喜歡毛澤東一讀書就著了迷,常常因為他在田頭隴上、飯桌前手不釋卷而責罵他,毛澤東跟父親因為這個時有爭吵,可后來父親發(fā)現(xiàn)兒子即使花很多時間讀書,也能把該干的農(nóng)活給干完,便不再說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