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Kalanick 看來,Uber 創(chuàng)立至今擁有的 “魔力” 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你有沒有把時間歸還給別人、有沒有把瓶頸期帶給別人、有沒有把喜悅感帶給別人、有沒有給別人反饋更多的資本利益。他認為,如果創(chuàng)業(yè)者做到了這四點,就有機會將自己的 idea 變成現(xiàn)實。
在過去的一年中,Kalanick 有 75 天是在中國度過的,近日在中國的活動中,他也暗示自己有意親自 “操刀” 中國市場。談到 Uber 今年在中國的計劃,他表示要拓展更多的中國市場,讓更多的中國城市體驗到 Uber 的服務。
Kalanick 說,汽車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所以 Uber 在 2016 年將強調(diào)拼車服務,同時自己也有意在無人車方面多做一些探索。因為汽車的發(fā)展涉及到很多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污染、緩解交通壓力,甚至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總的來說,要擁抱未來,才不會被新興科技所淘汰。
而打車行業(yè)的補貼問題也是很多人關注的熱點。在 11 日與海航集團的合作中,Kalanick 談到了滴滴,他認為滴滴每周要花 7000 萬到 8000 萬美元來補貼司機,這筆投入非常大,但是重要的不是花錢補貼司機,而是怎樣有效、高效地花這筆錢。
但是在今天的分享中,Kalanick 說,了解中國市場的補貼模式至關重要,因為補貼是制勝的關鍵因素,自己也在擔心沒有補貼的話用戶會離開。他表示:“我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感到很有壓力,因為補貼戰(zhàn)要打響了,如果你想在中國市場競爭的話,就必須認識到,補貼是取勝的一部分。在補貼之后,如何進行非常高效的匹配和分攤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難題和挑戰(zhàn),這是要解決很難的問題之一,對于 Uber 中國來說就是如此。”
除了中國市場,Uber 今天還發(fā)布了一個重要消息:要在印度建立研發(fā)團隊。Uber 預計未來幾年內(nèi)印度將會成為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市場,且該公司在印度面臨勁敵 Ola(市價已經(jīng)達到 50 億美元),所以 Uber 認為在印度建立一個研發(fā)團隊非常必要,并且初步在印度市場投下了 10 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