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筆者金久皓率先在世界上提出“ 企業(yè)文化 風水學”后,這個概念隨著筆者課程定單的增多而日益受到企業(yè)家和企業(yè)文化工作者的重視和關注。最近就有10多家企業(yè)邀請筆者連續(xù)做了“企業(yè)文化與風水學實戰(zhàn)”內訓數(shù)十場。聽了筆者課程的人都對企業(yè)文化風水學概念和實施技術已經(jīng)徹底掌握了,在這里不就有關內容公開了。今天想補充一個觀點是:企業(yè)文化風水學建立從研究詩經(jīng)開始。
為什么說企業(yè)文化風水學建立從研究詩經(jīng)開始呢?
在這里解釋一下:因為在中國最初關于“風水”記載是《詩經(jīng)·公劉》。
《詩經(jīng)·公劉》里出現(xiàn)“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的詩句?!对娊?jīng)·公劉》記載了周民族的先人公劉為周民族選擇部落聚集地的過程,據(jù)說在歷史上,人共有五次大遷徙,公劉遷豳是第一次,對周民族的發(fā)展起重要作用;公劉是后稷的曾孫,《詩經(jīng)·大雅》卷《公劉》篇稱其寬厚仁慈,溫謙恭讓。
《公劉》是一首在家族內部大型宴會上唱的雅歌,是歌頌周國祖先公劉由邰地遷到豳地的頌歌,詩中詳細描述了公劉仔細選擇部落居住地的過程,他先是“于胥斯原”,詳細察看這片平原,發(fā)現(xiàn)這里“既順乃宣”,也就是說這片土地既富庶又繁榮;接著又“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于京”,根據(jù)平原上泉水的流向走勢,登上南邊的山崗,確定了都城的地點;然后“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在山崗上測量日影,勘察陰陽相背、觀看水源流向;根據(jù)這些,公劉“度其隰原,徹田為糧”,丈量了洼地和平原,確定了田地的賦稅。這一記載,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有關風水的最早描述。
隨機讀管理故事:《“給我”還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別吝嗇,從來不會把東西送給別人。他最不喜歡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把東西給誰!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邊立即喊到:把手給我,把手給我,我拉你上來!這個人始終不肯把手給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連喊到:把手給我。他情愿掙扎,也不肯把手給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這個人的習慣,靈機一動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這個人立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啟發(fā)思考:
“給我”還是“拿去”?我們在經(jīng)營事業(yè)的過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戶表達著“把你的錢給我”,客戶就象上面那個吝嗇的人,情愿在痛苦與不滿足中掙扎,也不愿意把錢給我們。
如果我們對客戶說的是:把我的產品拿去,是否會更好一些呢?客戶會更情愿地去體驗你的產品,購買你的產品。
“給我”還是“拿去”?這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精明的商家是否能從客戶的角度去設計成交,設計商業(yè)模式的問題,換一個角度,事業(yè)就豁然開然。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