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子人才倫理觀中,墨子就君王、執(zhí)政官員如何知人善任、親近賢才;如何選拔人才、任用賢德士人;以及選拔任用賢德人士帶來的社會效應,人才選拔的重要性、原則和方法做了詳細的論述。對墨子政治倫理思想——人才倫理的研究,對當前人才的選拔,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有正面的警示作用,并能防微杜漸,逐漸根除各級官員在手握政權時不能自律而腐敗的現(xiàn)象。
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人類社會能否得到健康、穩(wěn)定有序的向前發(fā)展,對賢德士人的選拔任用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這涉及到人才選拔的方法是否科學、符合善道,是否長久地有利于國家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的繁榮昌盛。
“倫理學是一門關于道德的科學”、“道”表示事物運動和變化的規(guī)則,“德”表示對“道”的認識,踐履而后有所得“(1)P2-3.倫理,包含有善和惡兩個方面,善,就是符合大眾審美和時代要求的做法,也是科學的,有利于人類持續(xù)進步的方法。相反,惡,就是與人類社會要求背道而馳,阻礙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方法和措施。人才的選拔是否科學,這不僅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政治舉措是否科學,而且,這是國家能否得到良好治理,能否確保社會長久安定繁榮的、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戰(zhàn)國初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墨子,在研究先古人類社會任用選拔人才所產(chǎn)生的積極和消極社會效應的基礎上,針對賢德士人的選拔任用進行了總結(jié)和思考,他的人才倫理思想,在《墨子》“親士”、“修身”、“所染”、“尚賢”等篇章中作了形象的論述。在這些章節(jié)中,墨子詳細而具體地闡述了:作為國君、行政長官知人善任、親近賢德人才的重要性;作為賢德士人應該具有的品德和能力;任用賢德人才帶來的社會效應;以及怎樣選拔任用賢德士人的方法。
一、墨子的人才倫理思想
(一)任用賢德士人的重要性
墨子認為,選拔任用賢德士人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赌?親士》第一節(jié)說:“入國而不存其士,則國亡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在墨子看來,治理國家,如果不發(fā)現(xiàn)、愛護和體恤有品德的賢德能士,那么,國家就會滅亡。各級各部門領導,如果看到賢德能士不立即親近,就是對國君對上級的怠慢。無論是一個家庭、一個單位或一個地區(qū),如果沒有賢德士人就不能應對發(fā)生的緊急事件,更不能處理疑難問題。如果沒有賢德士人,就沒有人關心考慮國家大事。如果一個國君忘記賢才、怠慢賢才,卻還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這樣的先例。
(二)、賢能人士應具有的品格
作為賢德士人應該具有怎樣的道德品格呢?墨子認為,只有具有以下品格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賢德士人:
1,賢德士人應該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自信心。
責任心的體現(xiàn)是:“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nèi)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也。是故為其所難,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是故逼臣傷君,餡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議者延延,而支茍者詻詻,焉可長生保國”(《墨子-親士》第二節(jié))。
墨子非常肯定地認為:作為賢德士人(君子)應該具有勇于承擔做艱難的事情,將容易的事情讓給別人去做,在問題面前不推卸責任,不妄加指責的道德品質(zhì)。賢德君子擁有責任心的具體表現(xiàn)是:在得志的時候不喪失自己的志向,在失意的時候也不感到自卑,并且善于仔細探究找出自己失敗的原因,具有這種品格的君子,即使生活在一般的人群之中,最終也會保持淡然而禪定的心情,心中無怨無恨,總是保持著堅定的信念、高昂的斗志、對人類社會的熱愛和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這就是君子應該具有的責任心和自信心的具體表現(xiàn)。
2,賢德士人應該具有勇敢、廉潔、正義、仁愛和哀痛這四種品德。
《墨子-修身》第一節(jié)中認為:“君子戰(zhàn)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衰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始終,無務多業(yè);舉物而暗,無物博聞”。君子作戰(zhàn)雖然講究布陣,但是根本原因在于勇敢;舉辦喪事雖有各種禮儀,但其根本在于哀痛;賢德士人雖然有學問,但其根本要勇于實踐和行動;如果沒有明確最根本的地方在哪里,就不能去解決整體上存在的問題。如果不能與自己的鄰里友善相處,就沒有資格去親近遠處的朋友;如果連自己的親戚都不能幫助,就沒有能力去從事外交活動;如果一個人不能完整地做好一件事情,就不能操持多種事業(yè);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物也不能理解明白透徹,就沒有資格說博學多才。“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身者也,此以怨省而修行矣。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捍之聲,無出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詰之民,無所依矣”。因此,先王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必定明察身邊左右的賢德士人,招來遠方德才兼?zhèn)涞馁t德能士。君子明察左右,對任何事情,做到心中有數(shù)就必定能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賢德君子被沒有修養(yǎng)的人詆毀,卻能及時反省自身的不足,以德報怨,以減少別人對他的怨恨,及時使自己不夠完美的德行得到更好的糾正。并且,把那些誣陷詆毀的話不放在自己的心上,從自己嘴里不發(fā)出對他人批評謾罵的聲音。在自己心中,從不懷有傷害他人和老幼的想法。做到了這些,即使受到心術不正的人詆毀,也沒有任何依據(jù),這就是賢德志士應有的潔身自好、嚴以律己、勇于負責的品德操守。
“故君子力事日強,愿如日逾,設壯日盛。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設,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無以竭愛;動于身者,無以竭恭;出于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fā)隳顛,而尤弗舍者,其唯圣人乎!”(《墨子-修身》第三節(jié))。墨子認為作為賢德士人(君子)就是要努力認真做事,不斷地、百折不撓地去實踐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進而使自己的理想氣勢日益強大宏偉。賢德君子的修身之道就是要修煉這四種道德品質(zhì):在貧窮的時候,保持清正無邪的節(jié)操,不降低自己的道德原則;在富裕的時候,要堅持道義,以身作則,樂善好施,極力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對于有生命的人類社會,懷有仁愛之心;對死亡的人要表示出痛惜和哀悼。墨子還主張:在修煉這四種德行時,不能有任何虛假、矯飾的成分,要做到時時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不小心違背了這幾種品德的要求。作為賢德君子,他的心中必須隱藏著難以枯竭的、對他人的仁愛之心;言談舉止需有不可竭盡的、適度的恭敬和禮儀;口中說出的話要合乎情理、適度且具有分寸。賢德君子把這四種品德修養(yǎng)貫穿于整個身體,滲透散發(fā)到四肢,再滲透到整個肌膚,直到自己胡子花白、頭發(fā)禿頂,都堅持不懈地修煉這四種品德,持之以恒地修煉,一直達到心靈澄凈、寬闊而高遠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