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戰(zhàn)大劇《浮沉》近日在深圳、浙江、 北京 和東方四大衛(wèi)視收官,由張嘉譯、王志飛、王耀慶和矢野浩二四位帥叔組成的“U4”(Uncle4)受到的關注顯然超越了所謂職場菜鳥的“成長記”。“U4”圍繞“小蘿莉”白百何,共同演繹了一場國企改制中勾心斗角的職場風云,更在熒屏上掀起了一股“帥叔風”,讓觀眾恍然大悟,原來職場熟男才是最有魅力的一群人。
職場“帥叔”的生存攻略:
一、王志飛:唯利是圖的厚黑派
如果不是因為貪心,于志德完全是一個風度翩翩的中年儒雅商人,盡管信奉厚黑學的亦正亦邪,但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個道理千古不變。“在追求機會的過程中,沒有道德感可言”、“背叛和欺騙,在一個商品社會里,有的時候是不能用道德標準判斷的”。他用一種商人的思維來考量道德的利用率,“只要是結果對我有利,我可以犧牲道德來爭取最大限度的回報”。這種邏輯,似乎在如今職場中大行其道,但于志德的結局證明了,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存在什么灰色地帶。
二、張嘉譯:立場堅定的三高男
王貴林,這個一開始被白百何視作“看傳達室的”、實際頗有城府的角色,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高大全”,他表面油鹽不進、內心剛直不阿,看似不張揚,可所有事情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一切都為晶通的員工著想,他把自己放在這個廠里,和廠融為一體,所以廠就像他的家一樣,恨不得能守住自己家的大門口。
從《蝸居》算起,《浮沉》已經(jīng)是張嘉譯和導演滕華濤的第四次合作了。張嘉譯將自己飾演的王貴林歸納為“三高”智商高、情商高、逆商高,“逆商是指面對挫折、擺脫困境的能力”。他表示,人都會遇到逆境,尤其是中年男人更會面臨事業(yè)、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的考驗,“這也是整個人生階段里最集中的時候,現(xiàn)實感、戲劇性都很強??赡苁且驗槟挲g相近、經(jīng)歷相仿,我處理問題的方式其實和王貴林很相似”。所以在演繹時,張嘉譯并沒有刻意找現(xiàn)實中的國企廠長參照,而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并融入個人對劇本的理解。
劇中,他不但是一個把工廠當孩子來對待的國企廠長,還得和白百何上演一段年齡懸殊的戀情。他沒覺得尷尬,“這兩個角色之前一直是甲方和乙方的關系,兩個人變著法兒地斗,情緒、情節(jié)、臺詞,都斗得其樂無窮”,更何況,到了拍戲間歇,兩人還會聊起各自的孩子,有說不完的話題。但說起感情戲,他承認自己并不擅長偶像劇那種夸張的表達方法,“其實職場情感都還只是表面,《浮沉》還是一部對每個人都有借鑒意義的好劇,初入職場的、順風順水的、遇到困境的、面臨誘惑的,所有人都能在劇中找到自己”。
三、王耀慶:適者生存的高管族
陸帆所堅守的游戲規(guī)則和價值觀,是他多年職場經(jīng)驗累積的結果,扮演者王耀慶稱:“沒有人能在職場順風順水、為所欲為,很多人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活著。相較于年輕人的熱情,我更希望陸帆代表職場的規(guī)則,在這個規(guī)則里大家可以奔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有些人不遵守規(guī)則的時候你會希望他們照著規(guī)則走。這也許有一些灰暗,也許沒有那么得人心,但很現(xiàn)實”。
正因如此,他和喬莉,在工作上越緊密,感情上越疏離。因為他們出發(fā)點不同,要到的目的地也不同,歸根究底,他們的價值觀差別很大。而初入職場的喬莉,充滿很多在陸帆看來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她能夠理直氣壯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指責他。
四、矢野浩二:逆流而上的三文魚
“我們生活在人的海洋里,許多人為了安穩(wěn)的生活,選擇了隨波逐流。而如果讓我選擇,我會讓自己成為三文魚,即使會冒險,會損失一些東西,我也要逆流而上。”
《浮沉》里土井說過很多經(jīng)典的臺詞,其中他的扮演者、同樣是日本人的矢野浩二特別喜歡這句話。2001年,當他下決心從日本來到中國時,可以說也是一次逆流而上。就像他對土井這個角色的理解一樣:“也許有些人認為他是個"惡"的形象,但他對工作的態(tài)度,想法,精神,有的地方值得尊敬,也能理解。”
《浮沉》是浩二第一次出演現(xiàn)代角色,他飾演的土井是個有點神經(jīng)質的日企高管,典型的工作狂,自大、愛罵人,為求成功不擇手段甚至不顧道德底線,對愛情更是莫名自我中心。但在土井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曾經(jīng)努力逆流而上拼命工作的過去,但“我跟他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我不管怎么樣都不放棄。”
出演土井前,浩二曾向日本商社里的朋友請教如何演一個日本職員,“日本人每次在外企里面對著外國人,經(jīng)常會說:"我們日本人怎么樣怎么樣,你們是怎樣怎樣",他們面對外國人會有一種特別的優(yōu)越感。”
浩二把這些真實日本人的心態(tài)帶到了表演中去,有一集中,他大罵手下的 銷售 團隊,“一個人沒有恥辱心會讓自己滅亡,一個國家沒有恥辱心會讓整個民族滅亡,而一群沒有恥辱心的人,就坐在我的旁邊。”活脫脫一副蔑視中國人的日本資本家模樣。
記者問他,這樣的露骨表演會不會擔心帶來中國觀眾的反感?浩二想想說,觀眾不會因為表演而對你有偏見,這是比較真實的日企狀態(tài)。相比之下,他反倒更關心日本老百姓的反應,“可能他們會感到新鮮吧,中國影視對日本人的描寫以前不是這樣的。”
在土井之前,觀眾對浩二在影視劇中的印象大多是“日本鬼子”。尤其是在2006年前,那時的浩二還沒有成為“天天兄弟”的一員,他在中國的角色,無一不是兇殘、冷酷、好色、無情的日本士兵。出演這樣的角色會不會感到很委屈?他的回答卻意外得樸實,“沒那么嚴重,剛到中國的時候,面對工作是很拼命的,除此之外什么都沒考慮了。”
在此之前,19歲的浩二只是日本大阪一個酒吧里的調酒師。突然有一天,一個熟識的客人對他說:“浩二,你窩在大阪這個城市有什么出息呢?去東京當演員吧。”第二天,他就出發(fā)去了東京,當了8年助理兼司機和臨時演員的工作后,他意識到,想當演員,在日本可能永遠出不了頭。而此時,中國向他拋出了橄欖枝。2000年,浩二經(jīng)人介紹來中國拍華誼兄弟(300027,股吧)投資的《永恒戀人》,第二年,他拋棄了日本的一切,來到北京,成為一名“洋漂”。剛到北京的時候,他不會說中文,沒有戲拍,朋友也不多,經(jīng)濟上更是捉襟見肘,每日
只能厚著臉皮蹭朋友的飯吃。“但是現(xiàn)在想起來,其實還算好啦,算是窮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