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的社會語境對我們思維方式的影響有時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比如,70年代的人們是怎么理解領導力的?有一位當時接受《財富》雜志采訪的人說:“當你有能力對他人施以痛苦之時,領導力就得以施展。”如果問這句引語的出處,大家會有各種猜測,回憶起各個獨裁者的名字。但是,不會有人想到它來自于一位受人尊敬的公司領導者:跨國化學品公司FMC的前CEO羅伯特·馬洛特。
最近《財富》雜志的封面報道中提到了這段歷史,而且指出這句今天聽起來怪怪的話在當時獲得了很多其他CEO的認同。從個人歷史來看,馬洛特是一位正直的CEO。但是這位出生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在兩極化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中經營著一家大型化學品公司的領導者顯然受到了當時外部語境的影響,反過來他的觀點也影響了一代人對于領導力的理解。
馬洛特在冷戰(zhàn)結束的那一年就退休了。那么,今天的領導力意味著什么?在同一篇報道中,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指出:今天的領導者必須面對機構外部各種混亂的、復雜的問題;而且必須應對很多完全不可控的要素。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無國界醫(yī)生國際組織的主席——Joanne Liu(廖滿嫦),她在加拿大出生,父母早年從廣東移民,是加拿大籍華人。
她管理下的這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組織于1971年在巴黎成立,機構員工收入微薄,加入組織的成千上萬名醫(yī)生和護士都是志愿者。收入不高的他們卻要共同面對各種挑戰(zhàn):包括危險的行醫(yī)環(huán)境、不友好的當地政府、各種人身威脅等等。但是,正是這樣的一個組織機構展現出了超凡的凝聚力,而廖滿嫦作為領導者卻不仰仗對任何一名成員的控制,而是基于所有人的共同志愿——為世界各地急需醫(yī)療救助的人提供幫助。
這個案例的啟示:今天的領導力也許不再基于一種威懾力,而是一種讓周圍的人都相信,并且愿意付出智力、體力和時間的共同目標。而員工不再是“屬于”你的一個群體,最好從現在開始就把他們看成是與你一同打拼的志愿者。這讓我想起最近見到的一家由“88后”為主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一位不到30歲的博導的領導下,他們開發(fā)的大數據工具為金融業(yè)提供被復雜信息遮蔽的“公司畫像”,還原真實的公司股權結構。因為對這個目標、對技術力量有共同的理解和信心,這個年輕的團隊有著大公司般的沉著和心無旁騖。問他們怎么理解領導力已經顯得毫無必要,因為作為“千禧一代”,正是他們在重新定義這個問題的語境。
文/章勱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