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高調,好像從來都不是一個包含積極指向的舉動。高調,等于將自己擺在一個引人注目的舞臺上,接受最廣大群眾的圍觀與檢視,其中,可能還不乏拿著放大鏡者。要怎樣純白無暇的人,才會不被人們挑出毛病。
著名企業(yè)管理學習 專家平梵教師(歡送預約企業(yè)治理學習 課程:13733156404)以為慈善圈里最高調的“中國首善”的陳光標,在前不久日本、云南之行的“高調慈善”引發(fā)爭議之后,再次陷入一次重大危機——被指捐贈作假。
今年4月23日,《中國經營報》刊登了一篇題為《高調背后暗藏玄機:中國“首善”陳光標之謎》的文章,直指陳光標慈善所涉款項“水分”過多,有借慈善之名發(fā)展自己企業(yè)的嫌疑。此外,文章還指出,陳光標在今年公布的“捐款成績單”漏洞百出,還偽造受捐單位。
兩篇“揭露”文章一出,可想而知,陳光標頭上的光環(huán)會蒙上多少層陰影,其個人形象會遭受多少質疑,當即被推到質疑的風口浪尖。媒體、網友……幾乎所有人都在圍觀,想一探究竟,想看陳光標臉上到底是否帶有“假面具”。
陳光標就在個人微博上表明態(tài)度,稱報道“嚴重歪曲事實”,是扼殺善良和愛的舉動。在上傳視頻和相關證書復印件之后,他在表述這次被質疑的原因時,還口出驚人之語,不排除自己的高調慈善“傷害了某些利益集團而遭詆毀報復”。
在我看來,陳光標的危機處理方式太不妥當。至今,他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之所以陷入漩渦,并不是因為慈善,而是過于高調地做慈善。中國向來提倡雷鋒式“做好事不留名”的低調慈善。一個人做了好事,自己不說,被別人“揭發(fā)”出來,才能給人一種自我犧牲意味的崇高感。如果在做了好事之后,自己迫不及待地到處宣揚,不是讓人認為他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就是容易給人一種別有用心的感覺。
而且,“傷害了某些利益集團而遭詆毀報復”這句話,在表現(xiàn)出他慣有的高調之外,還有些幼稚。危機大難臨頭,最要緊的是為自己澄清,盡早讓自己走出泥潭,而不是別有用心地怪罪別人詆毀報復自己,將別人拉入其中。這樣做,對于幫助自己度過危機非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會樹立敵人過多。
不可否認,他現(xiàn)在的危機處理方式還有待提高,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在危機處理時,沉默有時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容易給人一種默認的猜測。但是,對于向來不以沉默示人,“做了好事不傳播,憋得難過”的陳光標來說,適當的沉默卻可能真的是金子。
一個人特別愛講話的人,某天突然不講話,可能就是遭受了某種打擊。此前,陳光標在做慈善時,已經講了太多話,也可能因此招致了一些人的羨慕嫉恨?,F(xiàn)在,遭受質疑時,如果不再大聲為自己辯解,人們可能猜測他才是“受害”的弱者,為自己做慈善招來懷疑而傷心。
而正確的話,也未必就是100%的說真話,如果太過誠實,一字不落地把真相搬出來,也不一定有利于危機的化解。正確的話有三點:一是要感謝,感謝政府、公眾以及媒體對自己以及企業(yè)的幫助和支持。“伸手不打笑臉人”,感謝能帶來不少印象分。除了感謝,適當時候還得道歉,無論是否“詐捐”,總之給政府與公眾造成了困擾,道歉能給社會留下了“知書達理”的好印象;二是要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讓公眾知道自己正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的調查,除了口頭上的辯解之外,自己還是有所行動的;三是承諾,表示有了調查結果,立刻告知公眾。
現(xiàn)在,形勢已經朝著對陳光標有利的方向發(fā)展,無論是權威媒體央視,企業(yè)家曹德旺,還是文藝界馮小剛都挺身而出,抑或一些網友,都開始為他說話。相信,如果陳光標采取得當的危機處理方式,加上第三方權威機構和人士為他說話,距離他走出危機的一天,也不會太遙遠。勿以善小而不為。無論是驚天動地,還是微不足道,在我看來,只要是做善事,就應該值得推崇。對于陳光標,我衷心希望他能夠早日擺脫危機,繼續(xù)進行自己的慈善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