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一旦介入,危機就會升級
網絡危機的常規(guī)化發(fā)展模式,即從網上爆料到網民熱議,接著有媒體跟進挖掘,進而掀起更廣范圍的網絡輿論熱潮,并進而形成下一個網絡危機深化的循環(huán)。
這種網絡危機的發(fā)展模式并不一定完全固定,有時候危機的起源并不是來自網絡,而是直接由媒體爆料而引發(fā)。而且即使在網絡上起源,也不僅僅局限于微博,亦可能來自論壇、網絡視頻或其他的網絡載體,甚至是和網絡不太沾邊的短信,也不僅僅是由于名人爆料,更多時候可能點燃導火索的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網絡危機的產生,可能是偶然事件,也可能是來自競爭對手的惡意攻擊,但歸根到底,“無風不起浪”這個詞讓網絡危機不管源于何種目的,都不會因為空穴來風而造成滔天巨浪,甚至吞沒整個企業(yè)苦心經營多年的事業(yè)。
截至目前,網絡危機基本遵循著一個通用規(guī)律,即當媒體介入其中,由于媒體本身的公信力,而讓整個事件獲得了深層次的發(fā)酵,其報道內容必然在隨后的網絡危機中不斷被應用被詮釋。
由此可見,媒體是一般意義上網絡危機的催化劑。抓住了這個“七寸”,企業(yè)的網絡危機公關的基本應對策略也就隨之浮出水面了。
刪與等:危機公關的致命誤區(qū)
慣常的企業(yè)網絡危機公關應對策略,無外乎刪與等兩種。
刪,指的是刪帖。明面上的辦法是第一時間去和發(fā)帖人進行溝通,通過答疑解惑的方式取得對方的諒解,并最終將帖子刪除或在帖子后公開表示對事件處理滿意。這種辦法是網絡危機公關的正途,但難度系數也很大,特別是在網絡危機并沒有真正被引爆,還僅僅存在于網絡之上時,企業(yè)往往缺少足夠的重視。暗面上的辦法則是通過上不了臺面的手段直接刪帖。有大量的公關公司就是以此為生存資本。或者用灌水等方法,讓負面帖子被沉底,難以被其他網民所發(fā)現。
這種手段為眾多企業(yè)所樂于采用,但治標不治本。查克·布萊默在《點亮社群》一書中就指出:“花錢是刪不完負面消息的。”這句話直指要害。特別是刪帖手段更多適用于論壇,對于博客、微博等自媒體來說,除非確實是虛假信息,否則很難刪除。
等,則是期待被新的網絡輿情所掩蓋。一部分企業(yè)往往在爆發(fā)網絡危機之后,一言不發(fā),耐心等待。一位企業(yè)公關人員告訴筆者:“與其在處理網絡危機的時候,不斷暴露自己企業(yè)的若干不足,為危機的深化和媒體的探究提供更多彈藥,不如等待其他企業(yè)出現網絡危機,只要熬過這段時間,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度就會轉移,而企業(yè)的網絡危機也就會隨著時間流逝被人淡忘。”
這種等待和希望的方式出現的頻率不低,郭美美事件、眾多奶粉企業(yè)的負面信息、歸真堂事件的最后階段、皮革膠囊事件的集體沉默都可以視為“等”字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