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差異化策略在國內外市場上一直被遵循并發(fā)揚光大。USP理論、定位理論,包括菲利普·科特勒博士倡導的“STP”營銷戰(zhàn)略,這些學院派理論無一不是對差異化的經典詮釋;“第一比最好更重要”、“最好的差異化就是唯一”、“要做就做市場上的老大”,這些來自市場實踐的金玉良言也無一不是對差異化思想的精彩演繹。
可以說,“差異化”作為一種成熟的市場營銷策略,帶來了兩方面的利益:一方面讓企業(yè)在競爭中占得先機,通過細分可以得到下一級子市場的主要份額,并且還有一個主要的副利益,那就是品牌定位將深入人心,形成品牌忠誠度;另一方面它給消費者所帶來的利益更為明顯,因為消費者的需求得到更貼切的滿足,競爭促使產品質量更好,價格更低。
今天,復雜的市場營銷環(huán)境給企業(y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產品線越來越完善,品牌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技術越來越成熟,創(chuàng)新越來越艱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yè)為了獲得競爭優(yōu)勢,只能通過“細分—市場選擇—定位”來開發(fā)差異化產品和推出差異化營銷模式,進入子市場,分得一杯羹,暫時取得市場優(yōu)勢,其他競爭企業(yè)亦然。于是,企業(yè)陷入了“差異化”—“被差異化”—“進一步差異化”的循環(huán)往復中,差異化的程度越來越小,它只能帶來同一市場內部局部、細節(jié)的更新,而不能創(chuàng)造出讓人耳目一新的產品;它不斷地通過需求的具體化來稀釋已有市場的利潤率,而不是創(chuàng)造額外的利潤……
多年來“差異化策略”在經過市場大戰(zhàn)的所向披靡之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迷失。
競爭越來越激烈,品牌數(shù)量劇增
企業(yè)通過細分策略的運用可以不斷滿足市場需求,最終市場上涌現(xiàn)出琳瑯滿目的商品,消費者的各式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比如說光明乳業(yè)[10.00 3.31%]多年來就形成了系列產品品牌體系,推出了消毒奶、保鮮奶、酸奶、超高溫滅菌奶、奶粉、黃油干酪、果汁飲料等系列產品,以適應不同年齡、性格、職業(yè)、消費能力的消費者在不同的情境中飲用。
差異化策略所產生的效果是讓產品鶴立雞群,具有特殊競爭力,同時讓品牌深入人心,占據消費者的心智空間。但是,這些都是差異化策略的短期效應,或者說是企業(yè)個體內部所產生的積極效應,而差異化的長期效應和宏觀效應卻是新產品不斷涌出、品牌數(shù)量激增、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傳播效果逐漸減弱、新產品開發(fā)成本日漸提高,也就是說,企業(yè)越來越難以在市場上取得成功。
受眾越來越多變,需求日漸多元化
今日的企業(yè)營銷要比過去的任何時候都復雜,因為它面臨的是一個極度細分、極度飽和和極度新奇的市場環(huán)境。需求現(xiàn)在正在變得越來越小眾,消費者越來越具有個性。更為復雜的情況在于,某一個體或者群體在不同的情境中,其表現(xiàn)和需求可能迥然不同。周一到周五他們可能選擇地鐵出行,周末可能駕車出游;初一和十五可能選擇素食清齋,平時可能熱衷于珍饈佳肴;年輕女性中午可能選擇全麥無糖面包,下午一轉身就吃一個巧克力冰淇淋。
過去,我們將市場視之為具有某一需求并需要或潛在需要通過購買產品、服務來滿足需求的個體、企業(yè)之和。而現(xiàn)在,我們必須為這一需求限定“特定的群體”、“特定的情境”以及“特定的產品”三大要素。需求人群正在逐漸小眾化,需求也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同時能夠滿足需求的產品也越發(fā)多樣化。比如說“與親朋好友溝通”的需求,老年人多用電話,年輕人多用互聯(lián)網;年輕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會選擇不同的網站,比如說“工作日下午最難以打發(fā)的困倦時光”大多在facebook、開心網上度過,而周末與國外的好友溝通則會選擇MSN之類的聊天工具。所以說,市場是變化的,并且是瞬息萬變的,消費者也是游離不定的,豐富的產品、服務讓他們越來越不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