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亂墜的廣告宣傳,尤其是獲得媒體的追蹤報道,是所有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目標。但一些中國企業(yè)正將“炒作式宣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就以小牛電動車公司為例。今年夏天開始在中國大陸地區(qū)銷售面向上班族市場的電動車時,這家公司采用了低價銷售策略和大膽的市場營銷手段,而這正是小米智能手機在中國一炮而紅的秘訣。
每個中國城市都有大量兩點一線的上班族,他們擠滿了各個十字路口,在川流不息的交通中伺機前行。盡管中國變得越來越富裕,但即便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按照西方標準來看,居民的生活依舊屬于貧困水平。北京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6600美元。因此,電動車通常是一個家庭在智能手機之后最大宗的消費品購買開支。
小牛電動車徑直模仿了小米的營銷手段。為降低成本而摒棄傳統(tǒng)的店面和廣告,這家公司用盡一切辦法大肆宣傳,營造出一種供不應(yīng)求的假象。
在最低4000元人民幣(630美元)的價位上,小牛N1電動車提供了令人心動的性能,其中包括由博世制造的前后輪碟式剎車,50公里的最高時速,每次充滿電可跑80公里的鋰離子電池。相較之下,類似配置的頂級電動車雅馬哈Metis GTS,需要在門店內(nèi)通過一番討價還價才能以7000元人民幣(1100美元)購得。
不過事情沒有這么簡單。就像故意削減手機供應(yīng)量,以減小存貨損失、制造噱頭的小米一樣,小牛電動只是小批次地銷售產(chǎn)品。
這款電動車于今年6月首次上市。用戶需要登錄京東上一個類似Kickstarter眾籌活動的頁面申請購買——共有1.6萬輛電動車在售。只有當該活動募集到500萬人民幣(79萬美元),電動車才會開始銷售。
當然,這個活動成功了。
直到三個月之后,第二批5000輛電動車才開售。這次小規(guī)模銷售只持續(xù)了1小時43分鐘。公司網(wǎng)站的標題醒目地強調(diào)了這個記錄:1小時43分鐘。
類似Kickstarter的眾籌活動讓中國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營造出供不應(yīng)求的火爆假象。傳統(tǒng)電動車的售價中有三分之一被低效的銷售途徑拿走——從銷售人員到倉儲庫存再到零售商。小牛成功地在一個成熟行業(yè)中開辟出一片新天地,為自己贏得了一些聲譽,但恐怕只有理念相同的營銷商才會贊賞這種銷售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