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所謂“舊文化”,是指與舊制度相匹配的文化。一種新的制度誕生后,不會馬上面臨全新的文化,而必定面臨舊有的文化。
3.新制度的誕生,首先源于人們對舊有制度和舊文化的反思。人群中的先知者,或者創(chuàng)造,或者借鑒,力圖改變一種活法,創(chuàng)建了新的制度。
4.新制度建立和實施的過程中,必然隨伴著其與舊制度和由舊制度引致和養(yǎng)成的舊文化的碰撞和矛盾。在這一“角力”的過程中,新制度經常打不過舊文化,而出現(xiàn)制度的倒退。
5.舊文化的一方中,不僅有對新制度不理解和不服從的人,就連新制度的創(chuàng)建者,也經常會加入到對方的陣容中——囿于舊有的習慣,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按照自己原來處理問題的方式(舊文化)來做事。
6.新制度所要改變的,往往不必然是關乎權力的、權利的、利益的這些重要的因素,反而會是僅僅改變人們在舊文化中的一些習慣。但現(xiàn)實告訴我們,即便是改變這些表面看起來“無關緊要”的習慣,卻經常會引發(fā)人們對新制度的抨擊。如果關乎利益、權力與權利,則經常演化為革命之類的行動。
7.舊文化就象一張網,而新制度往往象一條魚。魚被網捕獲是一種常態(tài),“魚死網破”的時候也有,但不多;更少的是網破了,魚還活著。但這并不意味著魚兒就勝利了,要知道,破網也可以捕魚的。
8.相比之下,實施新制度比制定新制度更難。原因在于,制定新制度只需要說服或戰(zhàn)勝少數的人,而實施新制度卻需要戰(zhàn)勝所有的人。
9.由舊文化熏陶的所有的人,集體結成了一張柔軟而堅韌的網,經常將新制度捕獲,并把它們關進柜子里、抽屜里,那些被塵封已久的新制度,往往就變成了“魚干兒”一樣的、讓人們嘲諷的東西。
10.在所有的組織乃至社會的變革中,制度的變革相對容易,但制度的變革并不必然帶來社會和組織整體的革新。整體的革新,就是舊文化的革除和與新制度相匹配的新文化的誕生。
11.社會或組織的變革,需要從新制度的創(chuàng)建開始,但一般需結束于對舊文化的革除。舊文化的革除,除了需要新制度的持續(xù)強化和產生有震懾力的效果外,擁護和奉行的人數的多少,也是一個關鍵因素。人多勢眾,往往是所有文化模式的通行證,不管這種文化是優(yōu)秀的還是邪惡的。
12.新制度的實施,除了倡導者的堅守外,最關鍵的是要讓眾人看到希望,看到對他們中的更多數人有利的實質性的效果。哪怕你真理在手,也要首先讓人看到實惠。因為真理于你最可寶貴,但在別人看來往往就是一句話而已。
13.沒有希望和沒有實惠的新制度,就像一臺自傳的發(fā)動機,沒有傳送帶,沒有齒輪的咬合。自己轉得歡,別人看著暈,空耗能量,最終必然力竭而亡。
14.舊文化往往不總是以反對者的面目出現(xiàn),新制度遇到舊文化時,需要厘清舊文化的本質,并通過變革舊文化而一步步地積累優(yōu)勢。
15.任何新制度的創(chuàng)制,都有一個價值觀選擇的前提,也就是引致新制度的新思想。這種新思想,一般是與舊文化對立的或不相容的;在新制度的建設和舊文化的消亡過程中,這種開始只有少數人信奉的新思想,才會慢慢變成更多人習慣的新文化。
16.新制度并不全是“良治”,舊文化也不全是落后的。所有關乎人和人群的制度,如果不以人類普適的道德理想作為原動力,如果不受倫理規(guī)范的制約,都可能被利用的,都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