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寫道,“電子商務本身也正在變成一個陳舊的概念,未來30年,我們將會迎來線上、線下、物流數(shù)據(jù)供應鏈相結合的新零售。”
11月2日,阿里巴巴的 CEO 張勇在財務報告中提及,電子商務最大的機會是與零售業(yè)一起合作,“線上及線下將是一個無縫的體驗,不但在消費者互動方面,同時也在業(yè)務運行和執(zhí)行層面”。
去年,阿里巴巴支付了46億美元收購電子零售連鎖店蘇寧 20%的股份。在接下來的合作中,購物者可以使用其在中國的約1600家店鋪作為展廳,在那里測試商品,然后再決定是否在線購買。10月份,兩家公司宣布,計劃投資10億元人民幣(約1.48億美元)成立電子商務企業(yè),用于管理在阿里巴巴網(wǎng)站中的蘇寧店,并加強客戶服務鏈等業(yè)務。
實際上,阿里巴巴的競爭對手亞馬遜也是最早推出實體店的電商公司之一,其實體書店于2015年11月在西雅圖正式開業(yè)。
為此,DT君在近日拜訪了亞馬遜在西雅圖的實體書店。位于大學城的書店建筑外墻瓷磚充滿金屬質感,窗戶周圍有黑色金屬制品。地板是茶褐色的硬木板,書架和桌子都使用了厚的木紋板,大屏顯示器也裝在一個木制框架里。商店內燈光明亮,標識清晰。整體風格愜意卻不失時髦,空間布局宜人,十分符合對于商場的定位。
在寬敞的書店內部,典雅的木制書架上擺放了幾千本網(wǎng)店上最受讀者歡迎的暢銷書。比較有意思的是,這些書全部都是封面朝外陳列,以方便于更好的展示。
但很明顯,亞馬遜書店最顯著的特點不在于它的設計、銷售策略或技術,而在于其定價的方法。書上沒有價格標簽,客戶要支付的金額取決于他們是否參加了亞馬遜忠誠度計劃。非Prime會員支付相應的價格,而Prime會員只需要支付亞馬遜的在線優(yōu)惠價格。
為了找出書的價格,消費者需要拿一本書到商店周圍設置的條形碼掃描器,掃描書背面的條形碼,然后價格會顯示在屏幕上。此外,你也可以通過手機亞馬遜應用程序掃描書的條形碼,你將會看到這本書的頁面以及目前它在亞馬遜網(wǎng)站上的價格。
無疑,整個過程是繁瑣的,但暗示了亞馬遜建立線下實體店的一個主要目標:促進Prime會員計劃,這是亞馬遜留住客戶的戰(zhàn)略核心。
產(chǎn)品=體驗?
阿里巴巴和亞馬遜并不孤單。今年9月,中國的無人機制造商大疆創(chuàng)新(DJI)在香港最時尚的銅鑼灣區(qū)開設了旗艦店。它的一樓是一個用黑網(wǎng)封閉的區(qū)域,像一個練習棒球擊打的籠子,客戶在這里可以進行機器試飛。二樓則類似于一個博物館,墻上裝飾著空中無人機在各地拍攝的照片:日本京都的竹林;菲律賓附近海域,跟在船身后的白色浪花;在荷蘭,農場設備正在梳理農田。三樓有一個維修站,消費者可在此處獲得咨詢服務。
大疆已經(jīng)成立 10 年,但在中國用自己的商店進行銷售卻是第一次。這家深圳的公司是世界領先的消費無人機生產(chǎn)商,但與大多數(shù)的中國科技企業(yè)不同,它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地方更受歡迎。大約80%的銷售額來自國外,其中超過一半來自美國,這些愛好者的興趣是通過數(shù)十年的無線電遙控直升機和其他玩具培養(yǎng)起來的。
大疆的戰(zhàn)略合作總監(jiān)邁克爾·佩里(Michael Perry)曾表示,美國讓大疆了解了實體店的價值。今年春天,該公司與蘋果的合作將其最新的 Phantom 4 無人機帶到了全球400多家蘋果商店中,由此帶來的銷售激增使大疆更加努力地擴展實體店銷售。在過去的一年中,除香港外,這個無人機制造商還在深圳、北京和首爾開設了實體店。
佩里表示,“這真的十分重要,在這些實體店里消費者可以看到這些無人機,并且進行第一次試飛。我們希望客戶能夠看到它們,觸摸它們并且提出疑問”。
中國的其他科技品牌則直接模仿蘋果的零售業(yè)務模式,客戶可以在店中測試設備并詢問銷售人員問題。高德納咨詢公司的中國市場分析師CK·Lu表示,這一轉變最明顯的是智能手機產(chǎn)業(yè),在去年秋季網(wǎng)上手機銷售達到峰值,制造商正在尋求多元化的零售方法。去年下半年,在中國銷售的智能手機中約有30%是在線訂購的,而在2016年上半年,這個數(shù)字下降了20%多。
華為是三星和蘋果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手機制造商,在中國經(jīng)營515家門店,并與零售連鎖店合作。而在5年前,它的智能手機業(yè)務幾乎不存在。華為消費者業(yè)務部門的執(zhí)行副總裁趙科林(Colin Giles)表示,實體店被證明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他說,“你不能忽視它,中國消費者肯定會不斷尋求高質量的購物體驗”。
小米以在線閃銷的低成本智能手機而廣為人知,現(xiàn)在它正在尋找零售商以提高其品牌形象,并且吸引中國消費者購買它的智能家居產(chǎn)品。該公司在中國經(jīng)營著36家小米之家商店,除了展示其最新的曲屏智能手機外,還包括該品牌的智能電飯煲、平衡車、掃地機器人等其它科技品。
小米表示,未來5年內將在中國增設 1000 家門店??萍籍a(chǎn)業(yè)分析機構 Canalys的分析師 Jessie Ding 說,“實體店越來越重要,因為它們提供了展示產(chǎn)品價值的機會”。她表示,小米的弱點——線下銷售,會使國內的競爭對手有可能超過它。
中國市場研究集團的總經(jīng)理肖恩·雷恩(ShaunRein)則表示,中國的消費者要求越來越高,并愿意花更多的錢,他們想要更好的個人零售體驗,如果花的錢越多,他們就越關心后續(xù)的服務。
毫無疑問,在全球電子商務市場上,擁有領先技術的公司正在全面而詳細地重新開始關注實體店零售。
即使經(jīng)過了 20 年的快速增長,美國電子商務所占比例依然不超過零售總額的10%。而在中國,今年 1-7 月,電子商務銷售額占零售總額的比重也僅為11.6%。
而現(xiàn)在興起的移動設備也給網(wǎng)絡商店帶來了新的約束與挑戰(zhàn)。不同于臺式機或筆記本電腦的大尺寸顯示器,移動設備不能盡可能多地顯示產(chǎn)品信息。這限制了商店的交叉銷售和向上銷售的機會,并鈍化其它的營銷策略。
與此同時,利用智能手機的相關應用程序、短信平臺和實時連接數(shù)據(jù),即使消費者正在商店里購物,零售商也可以更好地與客戶溝通并影響他們的決定。這解釋了為什么“全方位渠道”戰(zhàn)略是當今零售的大趨勢,利用智能手機的便利性將實體店,網(wǎng)上商店和移動應用連接在一起,克服其局限性。
于是,符合邏輯的結果是,電子商務的領導者正在瘋狂布局實體商店,不放過任何機會向你售賣商品。
亞馬遜到底在籌劃些什么?
紐約大學市場營銷學教授Scott Galloway表示,“純粹的網(wǎng)絡零售是不可持續(xù)的“。他指出,以亞馬遜為例,大幅折扣和高運輸成本導致很難扭虧為盈。他說,如果亞馬遜選擇繼續(xù)保持在線商人的狀態(tài),未來的成功將是危險的。他認為,該公司最終將開成百上千個實體店。
那么問題來了?自從西雅圖店開業(yè)到現(xiàn)在,亞馬遜在實體書店到底做了什么?這個問題一直懸在空中,猜疑不斷。
一般的普遍認知是,這些商店只是銷售手段,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另一種說法稱,這些商店是數(shù)據(jù)收集器,使亞馬遜可以延伸到現(xiàn)實世界跟蹤客戶的喜好?;蛘撸@項秘密計劃是利用賣場向其它零售商宣傳亞馬遜網(wǎng)絡服務——云計算。
除了其在網(wǎng)絡銷售方面的專業(yè)能力,亞馬遜在全方位渠道操作中有獨特的優(yōu)勢。其龐大的倉庫、配送中心、高效的網(wǎng)絡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優(yōu)惠和退換服務。多虧了其投資者的慷慨及耐心,大量的廉價資本可以吸引資金掀起線下門店建設的熱潮。
2016 年,亞馬遜在圣迭戈和俄勒岡州波特蘭又開了兩家書店,有消息稱亞馬遜還計劃在芝加哥和波士頓郊區(qū)建更多的實體書店。
然而,亞馬遜開書店可能只是為了全面推行實體零售做準備。10月,《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指出,亞馬遜正計劃開連鎖便利店,消費者將能夠在實體商店拿到在線訂購的商品。
此外,亞馬遜也開始推出小型的“彈出式”(Pop-up)商店兜售其電子設備。亞馬遜已經(jīng)在全國各地的商場建了超過12個這樣的彈出式商店,并表示還會建更多。
雖然這些說法都很有趣,并且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實體書店背后真正的推動力可能非常簡單:亞馬遜就是希望賣出更多的書。
自成立時起,亞馬遜就宣稱,其網(wǎng)絡商店會摧毀實體書店,Kindle會使紙質書難以生存。2009 年,Kindle 推出 18 個月后,杰夫·貝索斯甚至在一次采訪中表示,500 年的印刷書籍時代即將結束。
然而,讀者們似乎有不同的想法。最初的電子圖書繁榮之后,電子圖書銷售量開始持平,然后開始下跌。
美國出版商協(xié)會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主流電子書市場的電子書銷售量反而下降了11%,而紙質書依然受讀者歡迎,銷售量保持平穩(wěn)。因此,書店卷土重來,主要是小型個體戶書店。根據(jù)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shù)據(jù),2015年實體書店銷售量增長2.5%,這是自2007年以來首次出現(xiàn)的正增長。增長速度開始加快,2016年上半年,紙質書銷售增長速度為6.1%。同時,新書店的數(shù)量也一直呈上升趨勢。
貝索斯也曾低估實體店及紙質書的魅力。從他開始經(jīng)營連鎖書店這一點看來,他似乎開始認識到,如果亞馬遜想要繼續(xù)擴大自己在圖書市場的份額,就必須投資實體店。除了出于商業(yè)理由,亞馬遜此舉顯然具有一定報復性——既然數(shù)字替代品不足以取代紙質書及書店,那就用用傳統(tǒng)書店的方式將其攻陷。
無疑,亞馬遜的規(guī)模和資金足以支撐它開展這場戰(zhàn)爭,那些小的個體戶,甚至是掙扎中的圖書連鎖巨頭Barnes&Noble也難以比擬,即使商店長時間虧損亞馬遜也可以維持。貝索斯可能喜歡書,但他也許更愛全面勝利帶給他的快感——在沒有幸存者的戰(zhàn)役中獲勝。
電商實體化,誰為個性和成本買單?
然而,同時也必須要指出開實體店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首先,正如亞馬遜實體書店,電子商務企業(yè)對線下重視的根本目的還是在于增加利潤的需要,所以其線下業(yè)務的發(fā)展就勢必要爭奪已有商家的客流,但說來容易,消費者未必會買賬。
相對于傳統(tǒng)零售商,電商給人的印象往往都是大而全,缺乏個性,細分市場的品牌打造做得遠遠不夠,也正因此,其實體店也會受到牽連,難以從業(yè)已成熟的零售店家手中獲得客戶。
此外,但凡是電商開設實體店就都會面臨已有實體店的固有問題,各種費用如租金、維護、人員等成本的增加,會使得線上線下同品同價很難得到保證,畢竟低價已經(jīng)成為電商很突出的一枚標簽了。
以蘋果的體驗店為例,單間店的造價就接近1000萬美元,若不是依托于蘋果強大的盈利能力,僅僅靠體驗店自身的營業(yè)額恐怕是很難填平投入的。而也正是得益于蘋果的 iPhone 和 iPad 等產(chǎn)品在同類中都屬于上品,引領每一個細分品類的發(fā)展方向,自然也就會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培養(yǎng)出一批忠實粉絲。
許多電商看到了蘋果體驗店的成功,抱著推廣品牌和貼近消費者目的開設實體店,正如上文反復強調的一樣,盈利始終是第一要義,如果實體店無助于這一目標的達成,那么其集體爆發(fā)的景象也僅僅只會是曇花一現(xiàn)。
此外,在獲得勝利之前,亞馬遜們還不得不證明,它們有能力將網(wǎng)上銷售實力轉化為一個很好的實體零售體驗。
在亞馬遜的西雅圖書店,DT君在無意中聽到另一個店員告訴顧客,亞馬遜書店只是用來瀏覽。但是,這與DT君的體會不相符。狹窄的過道、與人一樣高的貨架以及面朝外的封面,產(chǎn)生了溫和的幽閉恐懼感,從而降低了悠閑購物的欲望。
盡管書店里有一些扶手椅和沿墻的長條板凳,店內還是充滿了買了就走的氛圍,與機場書店沒有太大的不同。
可能這些評論有些主觀,但無論是亞馬遜、阿里巴巴、大疆、小米還是華為,這些商家都必須讓消費者能夠在實體書店里見到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造力,也包括在盈利上的想象力,而不是被發(fā)現(xiàn)只是在游逛一個網(wǎng)站商店所售賣商品的線下擺設場所。
有磚有紙遠遠不夠,剝去了虛擬的寒光,體驗的內容才是實質,也才是決勝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