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2年10月份到2007年3月份,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先后11次到義烏調研指導工作。他走市場、到鄉(xiāng)村、下車間、進農家,為義烏改革發(fā)展把脈開方,對義烏的發(fā)展作出了“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高度概括,成為對“義烏經驗”最精辟、最生動的總結。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他心里仍然牽掛著義烏,先后8次在重要國際交流場合為義烏“代言”。
義烏,一座僅有1105平方公里的浙江中部縣級小市,早在2005年就被聯合國、世界銀行與摩根士丹利等機構命名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fā)市場”??梢哉f,義烏的快速發(fā)展,一直伴隨著諸多的驚嘆和不解,甚至不少經濟學家都常會有這樣的疑問:義烏既不靠海,也不沿邊,是如何從一個“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貧窮小縣到全國經濟強縣;從馬路攤點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fā)市場;從工業(yè)小縣到工業(yè)強市;從內陸小城一躍成為“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化世界商貿名城?
盛夏時節(jié),《證券日報》記者離開福建泉州,冒著38度的高溫酷暑,到義烏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走訪,對義烏“無中生有”到“無所不有”,從“莫名其妙”到“點石成金”的傳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點石成金”:
撥浪鼓搖出全球最大新商城
7月11日,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副經理楊波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說:義烏人自古就有經商習慣,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用“雞毛換糖”,是義烏“貨郎擔”傳統(tǒng)的謀生手段。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義烏這個“撥浪鼓之鄉(xiāng)”,廿三里人民所具有的特殊商品意識,趕上了大好機遇。這里很快出現了由“貨郎擔”形成的小商品交易市場。從那時起,廿三里不僅成為義烏,成為浙江,也成為中國小商品城的發(fā)祥地。“雞毛換糖”則作為一種商業(yè)文化,成為浙商十大標志性事件中的第一件。
義烏市改革辦工作人員徐博告訴記者,1986年義烏縣委、縣政府為規(guī)范市場秩序,投資440萬元在義烏城中路建成占地規(guī)模4.4萬平方米,設固定攤位4096個、臨時攤位1000多個、可容納3萬人進場交易室內小商品交易市場。當年,小商品市場成交額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10029萬元,上交稅收284萬元。這一年,義烏市場發(fā)展帶動了家庭作坊的廣為興起,形成“前店后廠”和專業(yè)村的大量涌現。
40年過去了,第一代馬路市場五易其址,九次擴建,迅速躍升為第五代的國際商貿城。截至2017年底,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面積已達640余萬平方米,商戶數達7.5萬戶,擁有180多萬種商品,日均客流量21.4萬人次,商品輻射219個國家和地區(qū)。義烏名副其實成為了點石成金的世界超市。楊波形象地介紹說:來義烏采購商品的顧客,如果在每個商鋪門前停留三分鐘左右,一天逛8個小時,想要逛完商貿城所有的商鋪,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義烏國際商貿城不僅僅是全國第一個AAAA級購物旅游景區(qū),更是一個個國際事件最早的見證地,是世界小商品潮流的引領地。正因如此,有人經常開這樣的“國際玩笑”:“義烏是全球最早知道美國總統(tǒng)大選結果的地方”。
在義烏國際商貿城銷售外國小紀念品的張先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做外國小紀念品,獲取信息的速度就是財富。美國大選結果一出來,工廠就要立馬動工生產有關的旗子、杯子、紀念章等商品,次日便會通過飛機運往美國。
在剛剛結束的俄羅斯世界杯賽上,義烏生產的彩旗、喇叭、帽子、貼紙等產品豐富了整個賽場,每場比賽的勝負除了牽動球迷們的心,還可能影響著義烏商人生意的好壞。
世界杯決賽當晚,記者的朋友圈便被一條信息刷了屏——“話說,義烏方面已經知道冠軍是誰,在開始做法國的冠軍紀念幣了。”
李江夫婦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幾平方米商鋪里做旗幟生意,僅僅一個世界杯,李江夫婦賣岀的多國國旗已超800萬面。李江介紹說,從去年8月份開始,他的工廠每天生產的大旗超過一萬面,小旗子每人每小時生產四千面,價格從幾毛錢到幾塊錢不等。國旗生產就好比“押注”,綠茵場上滾動的不是足球,而是黃金。不少旗幟生產廠家前期會大量囤積熱門球隊的國旗布料,一旦熱門球隊岀局,那損失也就可想而知。若沒有點石成金的本領,是萬萬不敢碰的。
“無中生有”:
義新歐班列開出的黃金新絲路
“中歐班列運出去的是商品,運進來的是機會。”在義烏經商16年的徐正國頗為感慨地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從2010年開始,徐正國來到捷克斯洛伐克,專門做進口貿易,2014年“義新歐”中歐班列開通,2017年“義新歐”中歐班列布拉格至義烏線路開通。
徐正國經營的捷克水晶館擁有水晶制品上千種,包含酒具、花瓶、果盤等,價格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
徐正國告訴記者,2017年12月初,他接到一筆五十萬元左右的訂單,是客戶為女兒結婚訂制的伴手禮。如果走海運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走空運運費過于昂貴。正巧這時候“義新歐”開通了布拉格至義烏線路,這批訂單就是搭乘“義新歐”運回來的,前后只用了12天時間,不僅節(jié)省了運費,也大大節(jié)省了時間成本。
義烏市海關鐵路監(jiān)管點工作人員葉正陽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2014年11月18日,義烏開通至馬德里的“義新歐”中歐班列,目前已成為運行線路最長、途徑國家最多、中國制造元素最鮮明、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班列。在3年多時間里,“義新歐”中歐班列已實現了每周“去四回二”常態(tài)化運行,義烏已先后開行義烏—中亞五國、義烏—馬德里、義烏—德黑蘭、義烏—俄羅斯、義烏—阿富汗、義烏—明斯克、義烏—里加、義烏—倫敦、義烏—布拉格等9條國際班列線路,輻射34個國家,成為我國開行國際班列線路最多的城市。
截至2017年12月底,“義新歐”中歐班列開行9條鐵路國際聯運線路,輻射34個國家,累計往返運行304次,25200個標箱,輸出“中國制造”的同時也帶回了海外商品,讓義烏“買全球、賣全球”的通道變得豁然開朗。
義烏市陸港事務與口岸管理局陸港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明告訴記者,今年1月份至4月份,“義新歐”往返運行71列,發(fā)送6300標箱,同比增長71.8%。監(jiān)管進出口貨物貨值29.0億元,同比增長91.2%,其中出口23.2億元,同比增長91.4%,進口5.8億元,同比增長90.4%,呈現雙向快速增長的趨勢。
義烏市商務局副局長劉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隨著“義新歐”班列開通運營量的不斷增加,捷克當地的基礎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目前的貨運承載量。為更好地服務中歐班列,2017年義烏市積極謀劃建設“一帶一路”捷克站,計劃投資3200萬美元,與捷克站共同推進貨運場站、歐洲物流園、商貿服務中心等項目的建設,努力將其打造成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示范性項目。
劉玲表示,義烏將堅持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將“義新歐”班列從物流通道拓展為與沿線國家“五通”合作(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橋梁紐帶,暢通浙江省連接世界的新亞歐大陸橋。
“莫名其妙”:
中外商人共同繪出時代新篇章
記者在義烏走訪期間發(fā)現,不管是大街還是小巷,隨處可見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提著大包小包穿梭在人流之中。其中,被譽為“聯合國社區(qū)”的義烏江東街道雞鳴山社區(qū),異國風情分外濃厚。這個社區(qū)3000余名居民中,有來自50多個國家的1158個外國人。到了晚上,如果你在外國人聚集最多的稠州北路上逛一逛,一定會誤以為自己身處異國他鄉(xiāng)。
記者在義烏國際商貿城隨機采訪了幾位商戶,問他們是否擔心外國人太多搶占本地生意。他們告訴記者,“客人是條龍,不來就要窮。”這句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古語,道出了義烏人的從商之道:包容。
來自約旦的穆罕奈德就是看中了義烏的這種包容,2002年他與中國妻子劉芳來到義烏,在稠州北路上開了一家阿拉伯餐廳,取名貝迪餐廳,在阿拉伯語中貝迪的意思就是“我家”。
2014年,對穆罕奈德來說是難忘的,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就特地為他“點贊”,稱穆罕奈德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飲食文化帶到義烏,也在義烏的繁榮興旺中收獲了事業(yè)成功”,是“中國夢和阿拉伯夢的完美結合”。
得到習主席的點贊,穆罕奈德和他的妻子劉芳格外激動:“我們的成功,不僅是夫妻的成功,更是中外商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7月16日下午3點,《證券日報》記者走進穆罕奈德的餐廳,雖然已經過了午飯高峰,但此時餐廳里依然有不少客人,尤以外國人居多。
穆罕奈德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習主席為自己“點贊”的事像做夢一樣,自己是接到媒體的采訪電話才知道這件事。初到義烏時,他的餐廳規(guī)模有400多平方米,生意紅火后地方就不夠用了。如今這處新開業(yè)的餐廳,面積達到了1000多平方米。
被問起為什么會選擇在義烏安家,穆罕奈德告訴記者,從大的環(huán)境來說,中國有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先進的醫(yī)療設備和優(yōu)越的營商環(huán)境。除了這些,對于外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安全?,F在看來,全世界那么多國家,又有哪個國家比當今習主席領導下的中國更安全?之前習主席為我“點贊”,現在我要為習主席“點贊”!
記者帶著同樣的問題,在采訪義烏的印度商人E.K飄馬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尼羅斯時,他的回答也是如此:在中國安全,我要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點贊!
在義烏,像穆罕奈德、尼羅斯一樣的外國商人,大多會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甚至連義烏方言也滾瓜爛熟。他們的孩子在義烏當地讀書,中文講的甚至比父母還要更好。為了給外商提供更大的便利,義烏市政府向常住的境外商人推出了“商友卡”,在義烏行政管理領域可以替代護照。持卡的境外人員在基本養(yǎng)老、醫(yī)療、子女教育等社會保障方面,都享受與義烏市民同等的待遇。目前辦理“商友卡”的已超過1萬張,基本覆蓋常駐外商人群。來自塞內加爾的商人蘇拉道表示:“這張卡讓我再一次感受到義烏這座城市的包容。有了這張卡,感覺自己就是義烏人。”
“是義烏這片莫名其妙的熱土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已深深愛上義烏。所以,我把哥哥、外甥都帶到這里,希望與義烏人一起,用義烏人雞毛換糖的精神,共同敘寫新時代的新篇章。”住在雞鳴山社區(qū)的巴基斯坦商人哈米動情地說。
有關數據顯示,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3萬多名境外客商常年在義烏居住,年入境的外商已達50萬人次以上。而義烏的小商品通過中外商人的努力,已出口到了全球219個國家和地區(qū),全世界沒買過義烏商品的不會超過5個國家。目前義烏有各種涉外機構53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合伙企業(yè)2200多家,占全國的75%。義烏外貿出口從2010年220多億元增長到2017年2304.48億元,增長了10.5倍,份額占全省1/8、全國1/66。今年第一季度,義烏市實現出口565.25億元,同比增長16.57%。
數字是枯燥的。正是因為這些枯燥的數字,才更加彰顯岀“莫名其妙”的義烏,是如何從無中生有到無所不有,到點石成金的大突破、大發(fā)展,乃至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躍進!